我一直不敢相信这个数据是真的,所以知道今天才写这篇文章。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3年共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3010例。
中疾控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2010年至2019年,包括年轻学生在内的15-24岁人群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141557例,男女比例为33.9比1,平均年龄19.9岁。过去四年间,有1.2万例大学生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
不得不说,这个数据令人震惊。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首先从个人方面来讲,性知识匮乏、网络社交风险、多性伴侣是重要的原因。
受种种因素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全面的性知识教育,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了解不足,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可能的感染风险时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同时,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交友现象较为普遍,约60%的感染学生存在这一行为,值得关注。
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多性伴侣的行为模式,只要其中有一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就可能在性接触过程中将病毒传播开来。
当面临可能的高危性行为情境时,如未使用安全措施等情况,大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正确处理,例如不知道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和必要的阻断治疗等措施,这也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其次是教育层面的缺失,学校性教育缺失、家庭性教育缺失……
出现这种情况,学校性教育的内容和深度可能存在不足,没有充分涵盖艾滋病预防等重要的性健康知识。很多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可能只是简单提及,缺乏深入、细致的讲解,未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预防。
与此同时,在家庭中,家长往往对性教育避而不谈或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性健康引导,导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后,缺乏来自家庭层面的艾滋病预防等性健康知识的支持。
再者,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
现代社会文化和娱乐环境相对开放,一些娱乐场所、社交活动等可能存在诱导大学生进行不安全性行为的因素,例如一些酒吧、夜店等场所可能存在性观念较为开放的氛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性态度和行为,从而增加艾滋病感染风险。
在一些地区,针对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和干预服务可能覆盖不够全面。例如,部分学校周边可能缺乏便捷的艾滋病检测点,或者针对高危行为的早期干预措施(如提供免费的安全套、艾滋病预防药物等)未能有效覆盖到大学生群体,导致在艾滋病传播初期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众所周知,目前艾滋病无法根治,医学上仍面临严峻挑战。此时,我们没有理由去埋怨敌对势力,只希望大学里能够多几个大师,少一些叫兽,让大学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要为了一时之快,毁了一生。
您说是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