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7月

苏中战役,歼灭国军53780人,其中毙伤共22500人。我军伤亡共计15928人,其中阵亡3536,负伤12392。消耗炮弹15731发,各种枪弹191.9万发。约36发子弹毙伤敌1人。

此战,敌我战斗伤亡比例约为1.4:1。即敌军被毙伤人数与我军伤亡人数的比例。但若以歼敌数字计算,比例为3.37:1。即敌军被毙、伤、俘的总人数,与我军伤亡人数的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宿北战役,1946年12月

宿北战役,全歼整编69师。歼灭总数21534人,毙伤8174人,俘虏13360人。我军伤亡共计8766人,阵亡2191。消耗炮弹9913发,枪弹80.7万发。约98.7发子弹毙伤敌1人。

敌我战斗伤亡比例为0.93:1,总歼敌与战损比为2.46:1。

此役与苏中战役相比,我军战士枪法出现较大滑坡,近100发子弹才毙伤1名国军。战斗伤亡比居然我军多于国军。总歼敌与损失比也比苏中战役低。

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初次联合作战,协同水平比较差,出现一定混乱情况。不如苏中战役粟裕全程亲自指挥,打的很精巧。

三、鲁南战役,1947年1月

此战歼灭马励武整编26师、周毓英整编51师等部,国军第一快速纵队的全部装甲力量、炮兵都被华野收入囊中。一次性缴获的105毫米榴弹炮达48门,山野炮41门,其余战防、轻重迫击炮1157门。华野一下子发了。

歼敌总数53536人,其中毙伤17500人,俘虏36036人。我军伤亡共计8058人,其中阵亡6659人,负伤仅1331人,其他减员68人。第一次出现阵亡者数倍于负伤者的情况。消耗炮弹5903发,各种枪弹30.8万发。约17.6发子弹毙伤敌1人。

敌我战斗伤亡比例为2.17:1,总歼敌与损失比为6.6:1。

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战斗伤亡的大致比例,在伤4亡1左右。鲁南战役之所以倒转过来,伤1亡5,大概因为这次战役有两个变化,一是攻坚作战,华中部队不善于爆破,承受了较大伤亡。二是打敌人炮兵和装甲部队,战士们缺乏经验,故而阵亡率太高。子弹消耗量少,并不是战士们射击技术提高了,而是山东部队的爆破技术起了大作用。

四、莱芜战役,1947年2月

此役打掉四十六军、七十三军绝大部分,李仙洲的前进指挥所被端掉,是为华野战史上经典之作。

歼敌总数56805人,“五万头猪”全网名梗典出于此。其中毙伤1万,俘虏46805人。我军伤亡8854人,其中阵亡1459人。消耗炮弹12031发,各种枪弹130.4万发。约130发子弹毙伤敌1人。

敌我战斗伤亡比约为1.12:1,总歼敌与损失比为6.4:1。

此战枪弹消耗量惊人,毙敌效率较低,是因歼灭国军时处于野战状态,各种围追堵截。确实也符合抓五万头猪的逻辑,打四散奔逃之敌,子弹命中的效率自然比攻城或阵地战时低一些。

五、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

此役是粟裕军事史上的奇峰,全歼国军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在华野乃至我军战中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歼敌总数32676人,其中毙伤1.3万人,俘虏19676人。我军伤亡12189人,其中阵亡2043人。孟良崮与莱芜两场战役的阵亡、负伤比都是1:4,属于正常范围。

敌我战斗伤亡比接近1:1,反映出整编74师和国军各部救援力量作战之顽强、积极。歼敌总数与战损比为2.7:1。

消耗炮弹33730发,各种枪弹199.7万发。约153发子弹毙伤敌1人。此战打的是中央突破,以及围敌阻援,全是野战遭遇,故而子弹命中效率空前的低。

六、南麻、临朐战役,1947年7月

此役是华野罕见的败仗。粟裕连攻整编11师和第八军而不克,造成重大消耗。

歼敌总数14514人,其中毙伤13800人,俘虏仅714人。我军伤亡21586人,阵亡3421人。消耗炮弹44472发,各种枪弹213.2万发。约154发子弹毙伤敌1人。

敌我战斗伤亡比约为0.64:1。歼敌总数与战损比亦同。此战攻坚失利,俘虏甚少,而我军伤亡远超敌军,是不折不扣的失利。战术水平较差,在此战中暴露无遗。

七、豫东战役,1948年6-7月

此役是粟裕大将军事生涯的辉煌巅峰。

各战役阶段总歼敌数字85749人,毙伤28870人,俘虏56879人。我军伤亡33273人,阵亡5026人。消耗炮弹12万发,枪弹522.8万发。约181发子弹毙伤敌1人。

敌我战斗伤亡比约为0.89:1。歼敌总数与战损比约为2.58:1。值得注意的是,此战我军伤亡数字比国军要略多。

八、济南战役,1948年9月

歼敌104296人,其中毙伤22423,俘虏61873,起义2万人。我军伤亡26991人,阵亡2930人。消耗炮弹226923发,枪弹1131万发。约540发子弹毙伤敌1人。笔者也想不明白,究竟为什么出现这么畸高的子弹消耗,请有识者赐教之。

敌我战斗伤亡比约为0.83:1,歼敌总数与战损比约为3.86:1。

淮海战役因为参战部队包括华野中野两大系统,歼敌数字不好计算,从战术层面看意义不大,故不再列。

粟裕大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独步当世,已无烦多论。唯其在战术方面,与刘林徐等人相比,似乎有些粗糙。后面仗打得越大,敌我战斗伤亡比例越高,子弹命中率越低,反映出华野在平时战术训练和总结提高上,短板还是挺明显的。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粟大将不重视,从1946年底开始,华野几乎无日不战,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战术总结和训练提高。而粟大将的指挥作风,也是偏重于奇谋、应变,与科班出身的将帅们相比,战术细致度略不如之。这也是世间常理,哪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