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台讯(通讯员:成广聚 李雄)最近,在荔湾区,一座座设计时尚、风格清新的资源收集中心吸引了不少过路行人的目光。这些经过“爆改”的垃圾收集站不仅臭味大幅减少,还增设了排污点用以减少转运洗桶的噪音,不管是周边群众、商家,还是保洁作业的环卫工人都对其赞不绝口。

升级改造的工程虽小,带来的效果却不小。一边是群众对于垃圾收集站的评价,一边是城市管理避不开的实际需求,如何改善群众对于此类设施的“刻板”印象,是荔湾区区乃至全市环卫管理的重要任务。

多功能、高颜值,垃圾收集站变身“环保小屋”

今年以来,荔湾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辖内各街道,按照市城管部门最新标准,对全区各街道垃圾收集站分批次进行升级改造,并将其中15个收运点纳入今年民生实事范围,将原本粗放式简易围蔽的垃圾收集站,改造为多功能、高颜值的“环保小屋”。

改造后的资源收集中心整体色调以绿色和银白为主,外形圆润柔和,正面弧形的内外框架设计兼具现代元素和立体感,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存;新的墙体还融合了“防水”“易清洁”“美观”三合一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东沙街的东片资源收集中心)

“盼了好多年,这个垃圾站终于换新,现在的样式比起以前好看太多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网红小卖部呢,真让人眼前一亮!”负责这条路保洁作业的环卫工人王阿姨看着最近升级改造完毕的资源收集中心赞不绝口。她向记者表示,这个站点已经设置多年,居民多次反映设施简陋陈旧,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但由于周边居民较多,每天垃圾量较大,若是撤除该点位,周边收集的垃圾只能运到一公里以外进行中转,对于居民来说很不方便。而这次对原站点进行改造升级,既解决了周边群众反映多年的问题,又方便了保洁工人的作业需求。

除臭味、降噪音,有“面子”更有“里子”

“以前路过这里,风一吹过来就要捂鼻子,现在味道没了,觉得空气都清新了。”家住荔湾区石围塘山溪社区的市民梁女士感慨道。

位于石围塘西街的资源收集中心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承担了周边1公里范围的餐饮、生鲜果蔬店、物业及2000多户居民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的临时中转功能。此前的垃圾收集站仅仅用铁栏进行简单围蔽,并用塑料绿植进行装饰,虽然起到遮挡不外露的效果,但并不能隔绝臭味,也没有排污设施,垃圾桶需要转运至几公里外进行清洗,转运作业还会增加噪音,周边群众此前已经多次反映此类问题。

改造后的资源收集中心配备了除臭设施,可进行全天24小时杀菌消毒除臭,解决了臭味扰民的问题。同时,站点采用隔音效果较好的5cm彩钢板和50mm挤塑板,有效降低了站内作业时的噪音,站内还铺设了排污管道,解决了原先缺少排污不能洗桶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后的石围塘山溪社区资源收集中心)

居民监督、信息公示,站点管理有办法

在荔湾区东漖湛涌大街,新改造的资源收集中心设置了信息公示牌,对收运点作业时间、管养单位、联系电话进行公示,若市民发现卫生、扰民问题便可直接联系管养单位第一时间前来处理,保持站点长期干净整洁。

据介绍,东漖街的资源收集中心占地面积为110平方米,每天需承载西塱社区、荔安社区约3600户居民、50多家餐饮单位的150桶生活垃圾及20多桶厨余垃圾的临时中转功能,收运工作不仅关系到环境卫生程度,还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对此,东漖街环卫站负责人表示,“我们制定了收运工作标准,要求工作人员在作业中时刻保持收运点周边环境的整洁;转运时确保垃圾分类准确,严禁将不同类别的垃圾混合转运;每次垃圾收运后,立即清理地面散落的垃圾,确保无残留、无异味,做到垃圾及时清运,日产日清。”

接下来,荔湾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以举办“十五运”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垃圾收集点周边人居环境;对已完成改造升级的垃圾收集站,将定期开展检查、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民生实事工作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漖街西塱社区资源收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