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转播和终点观赛区,人们对城市马拉松赛的关注,通常聚焦率先冲刺的精英跑者成绩和“破三”高手的人数。但也有媒体和观众会寻求更独特的视角,聚焦马拉松比赛中跑得最慢的一群人,诠释完赛就是胜利、追求自身突破的体育精神。
12月1日上马比赛日,视频号“AaronWong的视界”发布了“上马最后一位坚强的女性跑者”的视频,视频中,下午1点过后的上海龙华路,通向八万人体育场最后三百米处,一位身穿上马参赛服的女跑者,继续向终点跑去。据称,她是今年上马赛道坚持完赛的最后一名女跑者。
这段配着《红日》钢琴旋律的视频在平台引发围观,点赞3000+,转发2000+,评论700+。从视频平台数据来看,这最后一名女跑者的关注度甚至超过国内女子前六名的精英选手。
视频拍摄者Wong说,当时的情景是过了关门时间,这名女跑者在最后300米还保持冲刺状态。他觉得,这名女跑者永不放弃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在评论区,有不少留言表示,真正厉害的是跑在最后也不放弃的跑者;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值得尊敬;最佳精神奖……
评论区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如果成绩不行就不要参加,这么多工作机构和人员为此多付出,城市的管制时间延长,影响出行。太迟应该弃赛,展示体育精神可以在安静跑道上拼搏,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公共资源消耗,奥运会等正规赛场上除外,毕竟大众赛事参赛门槛偏低。
事后,“女子跑步”找到这位被关门后仍坚持完赛的女跑者,也找到了赛事运营方、媒体方,通过他们的发声和点评,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马拉松赛事背后的细节,得到对此类事件的复杂答案。
01.
感性看,不放弃值得给予掌声
城市马拉松比赛都有关门时间,此后才能开放受交通管制的道路。这是每一个跑者站在起点时,心里就很清晰明了的事。比如上海马拉松的关门时间是白金标赛事规定的6小时15分;北京马拉松的关门时间是在2015年起,从6小时改为6小时15分,延用至今。其它比赛也对关门时间有明确反复告知。
但有时情况比较复杂,比如视频中女选手XIN报名上马时,一度以为自己参加的是“半马”。她有过两、三次跑半马完赛经历,半马PB为230+,XIN直到缴费时,才看到“全马”字眼。“这么难中,我居然就中了,后来才发现是全马,就想说参加试试看。”XIN这样说,但她确实没怎么准备,因为平时她更多的是打网球,而不是跑步。
比赛日跑到中途,XIN体力消耗过大,多次想过就此放弃,还差点哭起来,情绪起起伏伏,前半程耗时300,但她始终没停下来。到达龙华路,意味着42公里已接近尾声。这时,XIN遇到一位赛事的急救跑者,跟她讲加油,让她坚持一下。于是,XIN怕来不及,没有选择走,忍着全身酸痛跑到终点。那时,对面的车道已经通车。
她获得了奖牌,拿到完赛物资。但由于错过关门时间,她没有得到完赛证书。XIN说,自己领完东西坐在体育场给家人打电话时,是下午1点30分。
上马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表示,6小时15分的关门时间是主要考虑到城市交通的恢复,作为主办方,始终倡导马拉松所体现的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理念。所以我们在赛前和裁判委员会也有沟通,对最后能坚持跑到体育场的选手,多一些包容和鼓励,让他们有更好的参赛体验感,赛后,同样会给他们完赛奖牌和完赛包。
▲东浩兰生赛事管理公司总经理朱骏炜接受记者采访。
资深跑者、知名跑步博主王乐觉得,过了关门继续跑有什么不可以?他说,不因外在评价而改变跑步初衷的人值得鼓励,前提是注意交通安全。王乐说:“城市交通解封,路边跑没问题,没完赛继续跑,自己开心就好,也不耽误交通解封。我们要在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坚持不懈。不用劝人打退堂鼓,体育精神就是强者精神的体现。”
环顾中外马拉松比赛,关于最后一名跑者的感人故事并不少见。比如2015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在鸣枪后的20个小时,下着雨的波马终点处,等来了迈克尔·梅拉米德。这位患有肌肉萎缩的委内瑞拉人通过终点时,倒在等候的家人怀中,小声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来迟了。随后,波士顿市长亲手为梅拉米德带上了完赛奖牌。
2022年北京马拉松,在终点处同样出现了让人动容的一幕:86岁的老人张顺在关门配速员的簇拥下,完成挑战。当他通过终点时,时间定格在6小时16分,已过赛事的关门时间。
▲2022北马,张顺通过终点的一刻。
但是,迈克尔·梅拉米德和张顺的故事相对数万名参赛者,是稀少而特别的个例,不具备广泛传播的共性。从赛事竞赛角度而言,他们通过了终点,但严格意义不算一名完赛者。2022年负责北马赛事现场播报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尽管体现了赛事的包容和极强的人文关怀,还是不宜过度渲染。
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马拉松赛场,越野赛场也有。资深越野人晏懿讲道,被越野爱好者奉为“天堂”的UTMB,赛道关门时间是46.5小时,但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你经过最后一个打卡点(距离终点6-7公里)时没被关门,就意味着即使最终完赛超过关门时间,还是会保留你的参赛成绩。尤其是最后一名完赛者,赛道工作人员会一起簇拥着把你护送回终点,并让你登台和冠军选手一起接受观众的欢呼。
但也有些严肃的越野赛事,比如柴古唐斯等,超过关门时间一分钟都没得通融,直接被关门。晏懿表示,这更多的是根据赛事所追求的风格决定,如果打造严肃赛事,一切按规定来,很多日本赛事就如此。如果定位为大众性赛事,就可酌情网开一面。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风格差异罢了。
02.
理性看,坚持对个人安危影响大
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吗?如果人人都想当最后完赛的人,又将马拉松赛事规则置于何地?
此前国内一些赛事,会宣传赛事的最后一名完赛者有特殊待遇——市长或其他领导给挂上奖牌并送上一束鲜花。为此有些跑者就放弃竞技性,专程拖到最后,等待这样的曝光机会。
这样的做法,没有尊重规则,曲解了竞技的意义。这也是当下自媒体传播的一大通病。
赛事人杨岩讲,马拉松的大众性决定了赛事门槛非常低,只要想突破自己,都可以报名参与其中。但竞技性决定了它有关门时间,时间一到,意味着受赛事影响的城市交通要恢复正常。
通常情况下,马拉松赛事安排最后一班收容车在赛道上,对与关门时间赛跑的这些选手们有一次劝告:询问其是否上收容车。同时会跟选手沟通,由于道路解封,继续奔跑对其自身安危有一定隐患。
杨岩说,关门时间意味着赛事一方面尽可能保障参赛选手的权益,让其到最后也有较完整的参赛体验,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从大局出发,减少赛事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赛事人马肖表示,“马拉松比赛的特殊性在于它占用的是城市社会资源,调动的是城市社会的保障服务体系。是否提倡选手坚持完赛没有统一的标准,要看赛事具体情况。”
他举例说,比如武汉马拉松进入东湖南路,在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哪怕在关门时间之外有人坚持,问题不大。但有些赛事终点在城市主干道上,一过关门时间,社会车辆进入道路后,对选手人身安危有极大的挑战,让选手继续参赛,是对他安全不负责任的体现。
另一位负责中南部马拉松赛事的专家南风也表示,怎么对待最后这些选手,主要看35-42公里赛道的情况。按竞赛规程看,原则上比赛关门时间一到,选手应该退出赛道,结束比赛,不能影响城市交通的恢复。
“单独跑步的个体跑者,如果因为一个人而影响了主要路段的解封,这对城市正常运作还是有些不利因素。毕竟马拉松比赛是要大量占用城市资源,个体原因影响城市运作,是值得商榷的。”他说道。
从严肃竞赛的角度看,不提倡选手们在关门后继续坚持。每个人有权利在城市的公共路面奔跑,只要不妨碍交通等其他行人的情况下,只是,要接受事实——没有完赛成绩和存在的安全风险。
《中国体育报》高级记者谭杰认为,对今年上马最后一名完赛女跑者的传播,不在于宣传她坚持的意义,毕竟如果有更多人效仿都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做,还能得到传播,会给赛事带来不小的压力,就违背了比赛的初衷。
谭杰说,从跑者的角度应该认真研读和尊重规则,“如果在任何一个关门点之前没完赛,如果裁判请你离开赛道,就应该遵守。如果愿意跑,就在人行横道或者不影响公共交通的情况下,去尊重这个城市,尊重规则。”
03.
群体行为不值得提倡
很多时候,规则和现实之间有很难协调的空白地带。
即使百年之久的波士顿马拉松,也面临这个难题。波马以前是允许没完赛的选手继续奔跑的,但今年8月,他们出台了对关门时间的新规定:所有选手在当地时间下午5点30分跑完,才算官方承认的完赛者,可以得到完赛证书。
为何出台这样一则规定?原来是那些跑得慢的跑者们的“抱怨和抗议”:名为Cortney Blackburn的跑者在2024年以为自己完成六星的挑战,但官方成绩显示他以37秒之差被关门,像她这样的跑者今年有497位。
▲波士顿马拉松赛后,Cortney Blackburn遗憾自己未能拿到正式完赛的记录,未能完成六星挑战,但她得到了奖牌,并告诉大家“我的心中已经有了这颗星星”。
于是他们写信给波士顿马拉松组委会,在今年8月,波马改了有关关门时间的规定。以往,波士顿马拉松关门时间的设定取决于最后一位跑者通过拱门的时间。但这些抗议的跑者认为,自己无法知道最后一位跑者通过拱门的时间,所以无法把握关门时间。
从1988年起至今担任波马赛事总监的Dave McGillivray在采访中,特意聊到对待“关门选手”的问题。他说,如果赛道旁没人行道、或在交通复杂的路段边行走也危险, 会出现问题。这样应该要求任何落后于时间进度的人必须上收容车,或一路被带回到终点, 或带到安全的路段继续跑步 (其成绩资格可能必须要被取消)。
Dave McGillivray坦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拒绝登上收容车的人。如果涉及公共安全问题, 收尾车辆群中需要有警车和警员。他说自己最纠结的、最具挑战的问题之一在于,赛事组织者在关门时间后,收容车通过后,对仍在赛道上的跑者承担怎样的“道德”责任?
除了“道德”责任之外,一大现实问题在于,过了关门时间还在坚持的跑者,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保障如何落实?
赛事人陈实介绍,马拉松的比赛保险分两种,一种是场地意外险,一种是个人人生意外险,只要是选手发生在赛道上的情况,都会在保险范围内保障,但也要看赛事和保险公司的具体协议。
Dave McGillivray表示,如果选手拒绝上收容车的话,赛事是否有“义务”继续照顾他们?这包括比如医疗站点、水站等是否需要撤离,包括赛道上的志愿者的安置和转移。
对中国上百场的赛事而言,这个问题同样需要面对。
朱骏炜表示,交通开放的时间是根据关门时间所设定的路段封闭时间,具体开放时间要对赛事当天的现实情况进行考虑。比如马路上的栏杆、包括隔离措施等,等参赛人员过去后,即刻把栏杆和隔离措施挪开,保证交通畅行。
对赛道上物资如水杯、补给品等处理,一般是关门时间后,马上清理,志愿者将水杯等装入垃圾袋,放置于饮水站。等比赛结束后,垃圾回收车回在赛道进行统一回收。
陈实认为,马拉松涉及各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都该准时准点按时间和规划完成本项工作,大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和任务,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一项数万人的比赛得以正常运行。如果都在关门时间后,还为不愿意离开的选手改变原本设定好的规划,是不现实的,
他说,“马拉松赛对城市产生的影响越少越好,包括赛道垃圾都是一解封立刻清除,除非一些耗时需要很久的拆卸工作,就优先于城市交通的恢复,在不阻碍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拆除。”
陈实坦言,“我们不提倡参赛者都抱着卡着点的心态,觉得不管怎么到终点都有奖牌。规则就是规则,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理,马拉松竞技意义就不存在了。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觉得,组委会就应该这样,其实没那么多应该。人文关怀应该有,但首先也是规则至上。”
是的,赛事理解最后一名坚持完赛的选手,赛事同样也需要选手理解。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主笔:默默
特约编辑:Shtchbnshbsh
设计:viuviu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