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身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跻身 “唐宋八大家” 之列,已然奠定其文坛巨擘的地位。政治上,他怀揣富国强兵的热望,决然推行青苗法、保甲法等一系列革新举措,试图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可仕途之路布满荆棘,两起两落的跌宕,令他饱尝朝堂倾轧、壮志难酬的苦涩,最终在晚年黯然退居江宁。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正是这般波澜壮阔又布满伤痕的人生轨迹,为《楞严经旨要》的诞生铺就底色。元丰八年(1085 年),六十五岁的王安石蛰居江宁,彼时二次罢相的落寞、理想破灭的消沉,如铅云般压在心头。

幸得佛学慰藉,他潜心校正、传抄《楞严经》,借此寻得内心的安宁。这份作品,与其说是经书抄录,毋宁说是他暮年心境的袒露、灵魂的低语,隐匿于字里行间的,是超脱与释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局部

放大一些:

《楞严经旨要》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楞严经旨要》局部

初览《楞严经旨要》,不少人面露惊愕,甚至直呼 “杂乱无章”。直观而言,其布局致密,字符紧密排列,似毫无喘息空间;笔画线条不见圆润婉转,时有直挺生硬之感;结体乍看也规矩寻常,难觅吸睛之处。这般初印象,令部分观者草率地将其归为 “丑书” 一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局部放大

然而,当我们摒弃偏见,逐字细品,便会惊觉另一番天地。字体贴近楷书,又巧妙融入行书笔意,淡墨晕染间,笔画清劲有力,仿若有筋骨潜藏。

用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闲和萧散的雅韵,起笔、行笔、收笔间尽显随性洒脱,毫无刻意雕琢的匠气。字势更是灵动奇崛,端庄与奇纵交织,左右俯仰、上下揖让,横笔逸出边界,孤撇俏皮挑出,满纸皆是不羁的才情。

此卷堪称神来之笔,虽通篇紧凑,却毫无缭乱之感,恰似疾风骤雨席卷纸面,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又不失秩序井然。书写速度疾如闪电,笔触却沉稳从容,毫无慌乱仓促之态,尽显深厚功底。这般独特的 “意韵”,正是宋代 “尚意” 书风的生动注脚,挣脱形式束缚,直击创作者的心境与情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局部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局部

苏轼评其 “无法之法,然不可学”,一语道破其中玄机,王安石的书法绝非循规蹈矩的范式,它是其跌宕人生、复杂心绪凝练而成的艺术结晶,旁人难以复刻。

黄庭坚也赞 “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点明其书法既有古人风骨,又独具乖张个性,笔力劲道,自成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楞严经旨要》受杨凝式书法润泽甚深,承继 “横风斜雨,落纸云烟” 的洒脱肆意;亦或汲取《瘗鹤铭》养分,结字雄阔,长横波折起伏,尽显古朴豪迈。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融入了王安石的个人特质,折射出他果敢坚毅的性情与超脱豁达的处世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 过从帖

作为王安石仅存的两件公认传世佳作之一,《楞严经旨要》的珍贵不言而喻。 它是研究北宋书法演变、审美风尚的关键 “活化石”,见证 “尚意” 书风的蓬勃兴起; 更是洞悉王安石心灵世界的隐秘窗口,藏着他的失意彷徨与释然超脱。 尽管世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历经岁月淘洗,它被郑重列为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便是国家与学界对其价值的权威认证。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