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铝市场的需求波动受不确定因素变化的影响,为适应市场快节奏的变化,快速启动炉子,提供合格产品,快速停炉,及时维修,保障生产运行。故对炉内衬的修复,特别是快速修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能适应生产需求,检修服务不断的探索,从材料的选择,包括新材料的使用,从施工方法的改进,包括如何缩短施工工期等成为制约铝熔炼炉修复的因素。铝熔炼炉从停炉到大修后进铝液生产,最短周期50d,铝熔炼炉大修的经济成本吨铝5.5万元左右。
不定型耐火材料在炉窑修补应用上,以日本为例,1980年不定型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总产量的34.8%,2000年达到59.2%,已超过定型制品的产量。近年不定型耐火材料更是应用广泛,占比更高。铝熔炼炉内衬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铝熔炼炉内衬基本结构
铝熔炼炉破损情况
1.1 内衬破损的形式
1.1.1正常磨损
炉子在生产运行中,反复装入铝液,流出铝液。对铝液升温的同时,炉内衬也随之升温,新的铝液进入炉子,炉内衬将受到降温。铝液中含有酸碱性等物质,炉子在开启关闭、除气等操作以及燃烧等情况下,接触的各类气体等。耐火材料大都是多组元、多项复合体系,在高温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化。通过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后,炉子的各部位形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当损坏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安全生产的持续运行,需实施停炉内衬修复。通常容易磨损的情况:
1)炉门密封,可调节密封装置,耐热铸铁板等,长期使用后,密封容易出现漏气点,火焰伴随气流流出,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漏点愈演愈烈,属燃烧火焰接触损坏;
2)炉门槛,除气或扒渣操作及投料操作,机械磨损。加之门槛处接触外部低温最多,暴露时间最多的部位,热震最大;
3)门柱,上半部分近似门楣,下半部分近似炉门槛;
4)门楣,炉内蒸发或升华的高温气态物质接触,火焰、烟气溢出位置;
5)上炉墙,铝液的飞溅,各类高温气化物的侵蚀;
6)下炉墙及熔池,受铝液的冲刷和杂质的腐蚀,温度变化冲击,物料冲击;
7)渣线,环境最恶劣的地带,铝液表面波浪冲击,碱性杂物附着,各类炉气,温度变化冲击等;
8)炉顶,受燃烧气体的压力冲击及顶部设备的振动冲击等。
1.1.2异常受损
铝熔炼炉异常受损也有很多种,包括机械撞击,生产工艺参数输入失误,反复启停炉导致的早期破损,启停炉温度升降过快导致受损。例如,某车间的一台H号炉在叉车向炉内投料时,门柱浇注体被撞坏,导致炉门关闭后容易漏火,最终停炉抠除重新浇注。
总之,受损是必然现象,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原因,在生产运行中应杜绝异常受损,按照生产工艺技术控制,保障炉内衬处于缓慢正常磨损。
1.2 内衬破损的影响因素
1.2.1材料的适宜性较差
铝熔炼炉内衬的设计中,通过工况的信息输入,设计选用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一定特殊范围内,是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从设计到生产使用,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或多或少存在材料在性能范围的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同样的炉型,同样的工艺,出现的破损却不一样。材料在设计中强调的指标类别,依据国标行标的要求,有时差异性大的材料在个别指标上仅满足下限值,由此带来炉内衬质量的不稳定。某公司25T铝熔炼炉承担着铝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加料、熔化、升温、扒渣、放铝水转炉等工艺过程。该公司铝熔炼炉的烧嘴下口区域由于材料性能差导致质量问题,破损见图2。
图2 铝熔炉的烧嘴下口区域破损
1.2.2施工工艺的质量隐患
炉内衬施工作业为隐蔽工程施工,存在验收不及时,不严格时,隐藏未知质量隐患。隐蔽工程,就是指后期施工完成,会被隐藏住的施工,只通过外表是无法看出具体情况的。因此,对于隐蔽工程的材料,是需要在施工前确认好,施工完成后是无法检测的,如果使用劣质材料,是极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通常情况下,因各方面影响因素,出现下述质量问题:
1)炉内衬各部位结构未按设计要求使用材料。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时,未按设计要求对炉内衬结构匹配使用材料,或者材质相近的材料相互代替;
2)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操作技能不高,砌体和浇注体虽然符合技术规范,但总体要求不高;
3)施工过程中砌体或浇注体的,未达到验收规范要求,或者合格率不高,整体质量偏低;
4)设备配置不高,包括切砖机精度,切割机,搅拌机效率及搅拌机混料效果。
修复方式的判定
停炉后,检查炉体,根据炉内衬损坏部位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的筑炉材料有所不同。检查受损程度大小,受损周围区域大小,以及受损深度,从而判定初步抠炉区域大小,通过抠炉情况再次判断影响区域,直至判断抠炉完成。
2.1 内衬受损形式
内衬各部位主要受损形式统计见表1所示。
表1 内衬主要受损形式统计表
2.2 受损程度
炉内衬受损程度,通常看腐蚀程度,损坏的表面区域面积,以及受损深度。在抠炉清除过程中,损坏区域周围的过渡区是否损坏,是否需要抠出等。
修复过程希望工期短,成本低,不影响整体内衬使用寿命,选择局部修复成为优先选择的方式。根据现场受损位置及受损程度,判定采用什么材料,高于或用原使用材料,采用什么施工工艺路线,形成施工技术方案。
影响局部修复的主要因素
3.1 保护性抠炉要求
通常采用小风镐或电镐进行炉内衬破损处抠除,风镐要求冲击频率高,振幅小,对整体炉体冲击小,避免损坏四周炉体,致使修复区域扩大。在破损区域抠除后,检查原体区与修复区结合面的锚固性,清理残渣,使结合表面清洁。
3.2 修补材料的选择
根据炉内衬不同部位选择修补材料,因为不同部位的炉内衬,工况有所不同。另外,分析该破损点破损的原因,应当采取措施,防止破损再次发生,可采取提高修补材料性能,通俗来说采用比原体更好的材料进行修补。
3.3 结构位置的复杂性
在炉内衬的施工修复中,从炉窑的基本结构出发,炉底、炉墙、炉顶等位置,除材料不同,支模方式也不同,浇注难度也不同。尤其炉墙工作面采用不定型耐火材料浇注,整个浇注体可能存在较大或较小截面厚度,将会影响后期的伸缩性、粘结性等。浇注时需设置好浇注口,包括考虑振动棒的插入达到的位置。当浇注区域面积较大时,应当分块浇注,如图3所示。
图3 炉体分块浇注
优化控制措施
4.1 修复区域抠除后检查原体
炉内衬的修复在抠除清理修复区时,采用小风镐,边抠边判断。修复区周围原体的检查及结合面的检查尤为关键,在实践中把握两个控制原则:①抠除修复区后的四周原体的受损程度,不应当出现连续裂纹或闭环裂纹;②原体与新体结合具有较好的锚固性,结合面应当形成不规则,随机的凹凸不平的毛面,甚至有必要时安装锚固钩。
4.2 施工工艺要求的控制
在炉内衬任何部位的施工时,保温和耐火材料采用砌筑方式,按照炉窑施工规范GB50211-20143及该炉子的设计要求进行检查验收。
砖的检查主要是指耐火砖尺寸、外观、熔洞、缺棱、缺角、裂纹、扭曲的现场检查,不包括化学成分、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的检查。检查的方法按国家标准GB10326-20014规定的检查方法进行。
采用不定型耐火材料浇注方式,施工现场对不定型耐火材料的检查验收主要看其是否在有效期内。通常不定型浇注料按产品说明书指定水比进行加水搅拌,常用耐火材料的结合方式分为水结合、化学结合、聚合结合和凝聚结合等。某公司使用浇注料采用水结合方式。
当有异议时,可通过抽样到有资质的检定部门做鉴定。例如在某台铝熔炼炉上,该区域采用A公司新开发的不定型耐火材料,理化指标要求与实测值对比见表2。浇注施工时按照材料的使用要求,保证水灰比例,搅拌时间,混合均匀,物料清洁,控制振动力度和时间,添加适当的促凝剂或缓凝剂控制初凝及拆模时间。
表2 不定型耐火材料理化指标要求与实测值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用于侧墙修补不定型耐火浇注料,送第三方检测的9项理化指标符合要求,可以使用。
4.3 保养及烘炉控制
对于不定型耐火材料修补的炉子,自热保养时间通常不少于24h。烘炉按照炉型制订总体烘炉升温曲线,一般连续烘炉4至10d,结合修复区域的特点,调整烘炉过程中三个阶段排水保温时间及该时间段的温度,保证修复区的粘结性和后期使用的综合性能。
直接采用本身炉上的燃烧系统进行烘烤,根据升温曲线,达到烘烤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点火前,赶尽管路中的空气后方可点火。
应用效果
5.1 修复工期缩短
在铝熔炼炉的修复中,以往粗放的修复方式,拆除面积较大,能小修的搞成中修,能中修的搞成大修,造成施工需要较多时间,难以满足生产的需求,影响生产订单完成。采用高效的局部修复,可实现修复工期缩短,常规30t炉大中修平均30d(大修45d左右,中修16d左右),采取小修需要15d左右,可实现缩短工期10d左右。停炉后,经局部保护性抠除,清理后,修补约3m²,4个班完成,严格按照《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施工、改造,严格过程质量控制8,改造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改造实施前后外形效果见图4。
图4 铝熔炼炉局部修复效果
5.2 修复质量提高
在使用材料的匹配性上,大量引进新材料、新技术之后,局部修复降低了施工难度,在支模的设计中,把握简单高效、便于拆装的原则。例如在某台铝熔炼炉上,该区域采用新开发的材料,严格按照浇筑施工要求,通过称量加水,控制搅拌时间,振动时间,环境卫生等,确保浇注过程质量隐蔽验收合格率100%。同时,在后期生产中,保证了生产的持续性,并且有利于延长了炉内衬整体使用寿命。
该种修复方式的应用,实现铝熔炼炉内衬的局部修复,经同期比较,铝熔炼炉局部修复逐年减少,由2022年的检修63项减少到2023年44项,降低30.1%,该工艺技术的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结 语
1)采用高效的局部修复,可缩短修复工期10d左右;
2)大量引进新材料、新技术,不仅施工难度降低,且浇注过程质量隐蔽验收合格率可达100%;
3)局部修复技术应用后,修复逐年减少,检修项目同比减少30.1%,可见技术成效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