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机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条规定"将香港岛永远转让给英国女皇",这是中国领土第一次被外国侵占。
香港岛面积虽小,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英国在远东的重要据点。英国在取得香港岛后,加紧建设殖民统治体系。他们在港岛兴建码头、仓库,将香港逐步发展成为远东重要的转口贸易港。
1856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英国的殖民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到了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英国乘机要挟清政府,声称为了"防卫香港",必须"租借"新界。被迫让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拜条约》,将面积达965平方公里的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期限至1997年6月30日。这个99年的租期,成为日后解决整个香港问题的关键时间节点。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华洋杂处之地。英国人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但华人始终是香港的主体。他们在艰难环境中打拼,创造了香港的经济奇迹。同时,香港也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
孙中山先生就曾在香港读书、行医,在这里萌发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期间,香港成为革命党人筹划革命的重要基地。1925年爆发的省港大罢工,更显示香港同胞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成为支援内地抗战的重要后方。
香港虽然被割让、被"租借",但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永久有效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多次明确表示,香港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但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周恩来更是亲自制定对港政策,主张"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1978年,邓小平重新出任国家领导人。此时的香港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内地正准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如何处理香港问题,成为邓小平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979年3月,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他向邓小平提出新界"租约"即将到期的问题。邓小平当即表态:"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这番话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开始认真思考香港前途问题。
在研究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时,邓小平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他深知香港的特殊性:这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已有百余年,形成独特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若贸然改变现状,势必引发动荡。
1981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首次提出:"我们对香港的政策,就是维持香港的繁荣。"这句话传遍香港,给当地居民吃下"定心丸"。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与她进行著名的会谈。撒切尔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妄图继续维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面对撒切尔的强硬态度,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会谈后,撒切尔走下人民大会堂台阶时不慎跌倒。这一幕被媒体拍下,成为历史性的一刻。英国媒体后来评论说,这象征着"日不落帝国"在东方的又一次失意。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这份文件确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实行"一国两制"方针。
这个"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展现大国智慧的产物。他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容许一个资本主义的特区存在。这不是一国三制、四制,而是一国两制。"
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港回归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展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起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85年,全国人大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这个59人的委员会由中国内地和香港各界人士共同组成,其中包括许多享有盛誉的香港工商界领袖、法律界精英和社会知名人士。
基本法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多次过问。他特别关注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驻军问题等关键条款。1990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后的治理奠定法律基础。
1992年,一份详细的香港接收计划摆在邓小平案头。他仔细审阅后,面色凝重地对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说:"接收香港计划固然可行,却忽视了武力准备这一点,一定要做好武力接受香港的准备。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等到香港真正回归的那一刻,中方军队必须拿到主导权,进入香港。"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开始筹建特区政府架构。1993年成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负责协调各项过渡工作。为确保政权顺利交接,中英双方成立联合联络小组,处理过渡期间的具体事务。
1996年底,第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举行。董建华当选为首任行政长官。这是香港历史上首次由华人出任最高行政首长,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董建华上任后立即着手组建特区政府班子。
驻军问题是回归准备工作中最敏感的环节之一。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选拔工作早在1993年就已开始。这支部队的人员不仅要政治可靠、军事过硬,还要懂得粤语,熟悉香港社会。部队在进驻前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特殊训练,包括礼仪、外语、香港法律常识等。
1997年4月,中英双方就驻军时间达成共识:英军将在6月30日午夜前全部撤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在7月1日凌晨进驻。为确保万无一失,解放军驻港部队提前在深圳集结,反复演练进驻路线和驻防部署。
这期间,驻港部队军官多次以游客身份赴港,实地考察未来的军营和重要设施。他们默默丈量街道,记录地形,为部队进驻做充分准备。这些周密的准备工作,正是对邓小平"必须做好军事准备"指示的最好落实。
香港回归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霓虹灯映照着海面,倒计时的数字每天跳动,见证着这座城市即将迎来历史性时刻。
港督府邸内,装满文件的纸箱一个接一个被搬上货车。英国驻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带着复杂的心情处理着交接事务。
深圳湾畔,解放军驻港部队正在进行最后的演练。他们反复练习升旗礼仪、交接仪式的每个细节。
6月30日下午4点,英国军乐队在香港总督府前奏响最后一曲。随后,英国国旗缓缓降下。当晚,英军撤离驻地。他们带走军旗、装备,甚至连营房的门把手都换了新的。
午夜前,解放军驻港部队已在深圳集结完毕。部队指挥员手持地图,再次确认进城路线。每辆军车都擦得锃亮,每名官兵的军装都一丝不苟。他们在等待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7月1日凌晨,解放军车队穿过皇岗口岸,驶入香港。沿途街道上,不少香港市民自发聚集,注视着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
上午8时许,驻港部队完成部署。在昂船洲、石岗、新界等军营,解放军战士整齐列队。随着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150年来首次,中国的军队正式驻扎香港。
这一切,正印证了邓小平多年前的远见。军队进驻不仅是主权的象征,更成为维护香港稳定的重要力量。回归后的事实证明,驻港部队以其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形象,赢得香港市民的尊重与认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