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们都知道,陶勇和王必成是粟裕麾下两个著名的战将。从抗日战争开始,两人便一直跟随粟裕南征北讨,打了很多漂亮的仗。但有一场战役,即1945年底打的高邮战役,两人及其麾下的部队表现却大相径庭:陶勇纵队打得酣畅淋漓,而王必成纵队却打得悲催失落。
这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况呢?
高邮战役,粟裕最初设想的整体战役部署是:以吉洛(姬鹏飞)的7纵和陶勇的8纵分别攻打邵伯和高邮。两地得手后,再由王必成的6纵攻打泰州(虽打三个地方,但统称为高邮战役)。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陶勇的第8纵队高邮城战役打得如何?
高邮战役,于1945年12月19日发起。担任主攻的第8纵队,战前准备充分,士气极为高涨。根据敌情、任务和地形条件等,陶勇司令的基本决心部署是:向高邮城北门实施主要突击,部署以第64团沿运河大堤攻击高邮城北门;第66团及高邮独立团攻击城东北之重要据点泰山庙,得手后向高邮城内攻击;第68团主要攻击高邮城南门;第70团主要攻击高邮城东门;第72团以主力担任攻城,并以一部兵力向高邮湖方向实施警戒。
最终,高邮战役历经7天激战,日军司令官岩崎大佐宣布无条件投降。8纵在该役中,共生俘日军独立第90旅团岩奇大佐以下891人,伪军第42师师长王和民以下3493人,缴获各种炮61门,各种枪4000余支。
可以说,高邮战役打得非常干脆漂亮,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生俘日军人数的最高记录。我们可以想象,日本投降都好几个月了,高邮日军还在负隅顽抗,可见其到底有多么的死硬和顽固。把这样的猖狂之敌彻底灭掉,显然是大快人心之事。
战后,华中野战军组织了盛大的受降仪式。粟裕特别指派第8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主持,在日军司令部进行。日军司令官岩奇大佐还把他的祖传的紫云刀献给了粟裕。
战后,第8纵队获得了新四军华中军区首长的嘉奖,称第8纵队“在很短的时间获得高邮战役的完全胜利,这也就显示着你们的党性、革命战斗性,这种精神实在可嘉”。
战后,第8纵队本部在战役总结时,评选和宣扬了不少战斗英雄和工作模范。其中,第64团3连1班长袁金生被评选为战斗模范,华中军区授予其“特等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与陶勇的第8纵队上下受表扬不同,王必成的第6纵队可就悲催失落得多了。
根据粟裕的统一部署,王必成的第6纵队是在高邮城和邵伯城得手后,攻打泰州。然而,就在6纵向泰州前线开进的时候,新四军军部突然命令6纵北调山东遂行新的作战任务。这样一来,6纵便未能参加打上高邮战役,从而也就影响了整个高邮战役战果的进一步扩大。
要知道,泰州是苏中的战略重镇,如果6纵把泰州打下来,那无疑将使整个华中的战略态势大大改善。而泰州被国民党军占据,其向西可与扬州连接,向南可与长江边的口岸镇连接,向东南可与泰兴、靖江连接,成为蒋介石在我苏中解放区中心的一个最大的据点,这无疑增加了日后我军在苏中作战的回旋难度。
根据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王必成的6纵北调山东后,仗打得如何呢?实际上,该纵北上后并没有多大的作为。整个纵队只是打了贾汪(当时属山东省)外围的三个小据点,歼敌仅500多人。
本来按原计划可以参加高邮战役,打一个漂亮的好仗,结果是整个部队突然间北调山东,可以说是“疲于奔命,缴获甚微”。这使得6纵上下产生了较大的怨气。为此,华中军区的几个领导人就此还曾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对6纵这样的调遣与部署明确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不得不说,高邮战役,因王必成的第6纵队没有参加上,影响了战果的进一步扩大,这也给整个高邮战役平添了一些历史性的遗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