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一经发出,瞬间引发全网热议。
因为这份文件最大的核心点就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更进一步具像化的操作,就是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手段,构建具有强大适应性和快速恢复能力的韧性城市!
当然这其中也势必包含有西安,这点很重要。
从意见全文来看:
1、目标设定: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到2030年,显著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
2、重点任务:
| 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对供水、排水、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安全隐患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5G+车联网”发展,提升车路协同水平,满足智能交通需求。
| 智慧住区发展和数字家庭建设: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3、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加强数据资源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防止数据壁垒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韧性城市?我们又该如何理解?
简单来说,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打击时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属性,没有韧性城市的构建,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对此业内称,“韧性城市是由人本、安全、绿色、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引领的理想城市愿景。
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行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城市应对冲击风险的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
所以因此不难看出,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基础设施的物理改造,还包括提升城市的管理韧性、空间韧性和经济韧性。
通过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的韧性,确保城市在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能够快速恢复和适应。
而意见中恰恰强调了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为驱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如何具体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从10个方面入手:
全面推进CIM平台建设、智能化改造老旧市政设施、智慧水务试点、智慧路网和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智慧停车和排水系统、综合运用新技术;
建立全面感知和智能处理体系、推动供电服务向“供电+能效服务”延伸以及智慧地下管线综合运营维护信息化升级。
意见原文中,关于韧性城市建设中,如何有效防止数据壁垒的形成?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又是如何构建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