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12月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公开之后,很多网友都感觉非常高兴,觉得东边有个喜欢抢人东西的国家应该没戏唱了……
春节成为非遗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在春节申遗成功之前,我国以下这些节日已申遗。
国际社会对“非遗”的保护始于2003年,截至目前我国共有3个节庆“申遗成功”。
“端午节”在2009年入选,由驱毒避邪习俗衍生出祭祀、游艺等民间活动2500余年来对中国民俗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入选,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物候规律所形成的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夏历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历法,而春节可谓人类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当然在那个时代还不叫“春节”。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即公元前115年至公元前110年。具体而言,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为纪念其封禅泰山的壮举,将年号改为“元封”,并将同年十月定为元封元年之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纪年的起始月份并非正月,而是因西汉初年沿用了秦朝的历法,将十月视为岁首。然而,随着汉代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恢复,秦朝历法逐渐难以适应汉朝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太史令司马迁提出了“历纪坏废,宜改正朔”的建议,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批准。在司马迁等人的主持下,汉朝编制了一套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法,正月初一遂成为新年的首日,春节由此诞生。据汉代学者崔是所著《四民月令》的记载,汉代民众在特定日子会“亲自带领家庭成员,虔诚地祭祀祖先”,即进行祭祖活动,并举办团圆宴,向长辈敬献“椒酒”,全家上下洋溢着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这一传统习俗与当今除夕和大年初一的庆祝方式颇为相似。因此,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看,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春节被称为“正旦”,宋代则称为“元日”,而现代意义上的“春节”概念则于民国成立后的1913年正式确立。当时,朱启钤建议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端午定为夏节,中秋定为秋节,冬至定为冬节。之所以更名为“春节”,主要是为了与新的阳历新年元旦有所区别。1911年的“辛亥革命”产生了两大“结果”:一是终结了封建帝制,二是取消了农历的官方地位,官方开始使用公历。当然,很多社会上的普通百姓还是习惯使用“农历”。在此背景下,阳历新年被视为“新年”,而旧历新年则需要进行更名。中国在时间制度上融入了现代世界,改历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转型后的国家中,人们尝试重建自己的节日体系,“春节”便是这次转型的产物。尽管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无可争议,但由于它出现在中国新旧体制的交接点,因此天然带有现代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春节是非常适合现代中国人民过的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节日,申遗成功,我们非常欢迎再多一点假期。
现在,我国春节申报世界非遗的成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春节作为集结了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非遗春节,可以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让中国春节文化走向世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