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尊称人为老师,加个儿化音,就是老师儿。彼此互相吆喝着,三人行,就必有我师儿起来。大师,轻易没人敢称。在济南上过学的季羡林先生,晚年也要辞去国学大师的称号,传为佳话。如今,能称大师的更少,算命的不算,官方认定的,两个行当最多,一是工艺美术,再就是烹饪了。
这两种大师都有专业的聘书,有点职称的意思,人数也都不少。说实话,有不少滥竽充数者,年纪轻轻,没多少成就,就成了大师。大师的队伍越来越水,大师越来越像水师,水师越来越像北洋水师,号称大,动起真格的,一塌糊涂。
比如鲁菜大师,北京有,济南也有,但绝没有那么多。想吃到他们的鲁菜,也几乎不可能。这些年,大师们忙着各种开会,交流,还能下厨房的,属于凤毛麟角。
所以,当有朋友推荐这个小馆时,我有些惊讶。这个小馆是由王兴兰大师亲自坐镇的。
在济南,提起王兴兰大师,堪称鲁菜的泰斗级人物,而且是女大师,正八经的红案,在烹饪界也不多见。
王兴兰大师入行已经六十多年了。从1960年开始,在济南老字号“聚丰德”饭店,跟随王兴南、程学祥、孔宪元学艺,并拜王兴南为师,经多年磨练,技艺精湛,深得鲁菜精髓。
鲁菜对厨师要求很高,从学徒开始,要一年扒蒜、一年择葱、三年辨食材、三年顺菜、三年刀工、三年颠沙勺,再做三年员工餐,才能正式给客人炒菜,所谓“十六学徒二十六掌勺”,一点不虚。
早年学艺时,因为个矮,王兴兰垫着大木板,才能够到厨房工作台的桌面,厨房内又苦、又累、又脏,工资只有几块钱,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在是难以坚持。
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了,吃的苦,下的功夫比别人都多得多,十指全是伤疤,也成就了她了得的切刀功力,六年后,在名菜大比武全国竞赛中,在一百多位最顶尖厨师高手竞争下,她勇夺刀工第一名。
再后来,王兴兰大师的荣誉和事迹,就不用我再赘述。从孔膳堂到舜耕山庄,舜和大酒店,都和她有密切的关系,济南有些名头的鲁菜店,差不多有一半,主厨都是她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的弟子。
但是,作为鲁菜的重要一个分支,孔府菜和王大师的渊源,必须要细说一番。
原本,孔府菜就代表着鲁菜,乃至中国烹饪技术的最高水准,在曲阜的深宅大院里,无论朝代更迭,孔府餐饮文化千百年的传承从未中断,接待过诸多王公贵族,包括慈禧六十大寿时,孔府也专门进献了一桌丰盛的美味。据说老佛爷喜出望外,亲自召见,赏赐衣物,史书称“俨如家人”。
我见过那个菜谱,看了半天,里面的菜,几乎一个也没吃过。
不过,今人想改良和发扬孔府菜,找到孔府菜的灵魂,是很不容易的。王兴兰1981年参加国家原商业部、山东省原商业厅组织的孔府菜研究小组,是小组成员中唯一负责孔府菜制作的人,1984年,孔府菜被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获得科技创新奖。王兴兰和团队多次前往曲阜查询孔府档案,请资历深厚的孔府名厨口述和现场制作,一同试验、复原孔府菜,历时两年,研制出二百余道孔府菜,还根据“鲁壁藏书”等历史典故,创造出一系列新的菜品。
当年的孔府菜,极其高档,就算是看似家常的金钩银条,也得多少人负责掐豆芽,灌肉馅。为此,孔府的佃户里,还有几家掐豆芽户,专门负责为孔府掐豆芽。王大师深知这一点,秉承着“好看、好吃、好享、好复、好制"的“五好”原则,尽可能多地使用便宜的原材料,如豆腐、豆芽、冬瓜、白菜等,粗菜细做、细菜精炒,让寻常人家也能吃得起。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她作为宴会总顾问、技术总指导首次将孔府菜以国宴呈现了出来。中国厨师界称她为“中国孔府菜第一女传人”。
孔府一品八珍盅。
孔府焦熘鱼。
孔府神仙鸭。
从1986年开始,王大师先后前往新加坡、韩国、美国、迪拜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孔子饮食文化,表演孔府菜烹饪技艺,让孔府菜和孔子文化一起走向世界。
我第一次见王兴兰大师,是在十几年前,是在佛慧山脚下一个鲁菜馆,老板请人来试菜,记得一桌都是烹饪大师,对坐在中间的老太太极其尊敬。王大师也非常认真,严肃地给几道菜提了些意见。老板也让我提,我吃撑了也没提出来。
再后来,我误打误撞,被请去参加过几次鲁菜的论坛,遇到过王大师,她每次不苟言笑,话也不多,但都很实在,寥寥数语,能感受到对鲁菜爱之深责之切。
至少,鲁菜原本可以比今天更好。但是,诸多复杂的原因,让其在这个“吃货”遍地的时代,缺少了应有的存在感。
甚至,很多人对鲁菜的认识,还停留在“黑乎乎,油乎乎,咸乎乎”上,那是对鲁菜的污蔑。包括对山东的美食印象,排名第一的依然是煎饼卷大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菜,王兴兰大师在兰儒泰丰楼,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里大部分空间都是以她为主线,对鲁菜的介绍展示,还有三个房间,可以坐下来,品鉴鲁菜。
我去过一次,每一道菜,味道都非常好,有些菜是在外面从未吃过的,还有些菜是和外面的做法完全不一样的。
王兴兰大师从厨房的设计,到食材的选购,再到制作,几乎是全程参与,这名七十六岁的老太太几乎每天都在厨房待上几个小时。上次我过去,她来坐了一会儿,尝了口奶汤全家福,点点头,说这个味儿对了,你多喝点!然后难得笑了一下。
奶汤全家福,用的是:鱼翅、鲍鱼、鹿蹄筋、虾、鹌鹑蛋、象形金钱鸡蛋羹、青菜芯、花菇 、鱼唇、 鱼肚 、裙边,配以奶汤烧制而成。说实话,我确实没喝过那个味道的奶汤全家福,绝不是所谓的用面粉炝锅,而是经过了四个半小时熬制,香味丰富,透彻,纯粹,我喝了三碗。
说实话,我本不想公开给大家推荐这个地方,因为只有三个可以品鉴的房间,人知道的多了,必然难订,出于私心,我担心自己订不上。但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里去了解鲁菜,感受鲁菜。这里没有腰花,大肠,(非要吃也能做,但没必要,魁盛居的爆炒腰花和九转大肠就不错,烤鸭更是一绝),也不能点餐,但可以根据人数,由大师安排菜单,享受开盲盒的惊喜,甚至每一道菜,都会有惊喜。
这是大师的小馆,小饭馆,也是小博物馆。馆是小馆,菜是大菜,师是大师。是大师搭建的一个传承鲁菜文化和烹饪技艺的平台,让一些喜欢鲁菜的人可以实地来参观、交流学习和品鉴鲁菜的地方。尽管成本颇高,其价格比济南一些高档馆子要实惠许多,但王兴兰大师依然要坚持下去,为的是一片对鲁菜的初心。
也许,她只是想让这里成为一扇窗,打开来,别人看到的是一片匠心,她看到的是人间烟火。
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
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请将公众号加星标置顶,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文章,感谢大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