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成熟的人是自己的父母。
他既有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
母性的良心说:“没有任何错误或罪恶可以剥夺我对你的爱,以及我对你生命和幸福的关切。”
父性的品德是:“你错了,你就不能回避由你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要我喜欢你,你必须改正错误。”
母爱是无条件的,它象征着父母对我们的爱;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象征着他人和社会对我们的爱。
1
母爱的重要性
婴儿自己并不能分清楚出生前后的区别,对刚出生的我们来说,母亲是温暖、是食物、是安全、是一切。
我是我,所以被爱。 不必做任何事,我只需存在,就会被爱。 它无须回报,也无法求取、制造和控制。 ——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这无私而温暖的爱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发展出爱的能力。
从送给母亲的第一个小礼物开始,我们第一次将被爱转化为爱,并在其中得到满足。
在之后一次次爱的实践中,我们逐步超脱自己,摆脱自我为中心的牢笼,内心正式完成从“我需要被爱”到“我需要去爱”的转变,建立了成熟的爱。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我们只是因为值得爱而被爱的话,总会潜藏着一种担心爱会消失的恐惧、以及自己不配得到爱的不自信。
因为我们并不能保证自己有能力让对方一直满意。一旦对方不满意,爱的前提就消失了,爱自然也跟着消失了。
因为爱是有条件的,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只是作为存在的话,自己是没有资格被爱的;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谁都不爱你,谁都不需要你;或者说,存不存在,对他人、对世界来说都无所谓。
而且,“值得的爱”容易留下自己不被爱的痛苦之感——我们仅因为令人高兴而被爱,也许他们的高兴是从我们的担忧和痛苦中获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本质上看,我们根本不是被爱,而是被利用——对方用爱来控制我们。或者说是一种交易,我们付出了让对方满意的服务,而对方用爱来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无法相信无条件的爱的存在。
他们内心对爱极度渴望,但不敢对爱抱有期望。既无法真正去相信别人,也没有能力接受无条件的爱。
他们非常容易形成矛盾、纠结的依恋回避型人格,在恋爱中疯狂的试探别人,患得患失,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他们内心极度不安、缺乏底气,终生都在找能让自己安心的东西,或者自我放弃,随波逐流的混日子,再或者努力去抓金钱、权力,通过积累财富或者奴役别人,找到存在感,让自己安心。
2
父爱的重要性
父爱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支柱——人类的生存法则。
父爱的本质是提出要求、建立规则、维持秩序。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尽了职责、满足了我的愿望。”
既然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获得它,并为此而努力。
因此,父爱对我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健康的父爱是相似的,如果你在我的规则下,足够努力,而且方法正确,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不健康的父爱则有很多种。
比如,即便你满足我的所有要求,我仍然不给你结果。两三次之后,就会造成一个人习得性无助,进而引发自毁倾向。
再比如,我根本看不到你,你爱咋咋地。这种彻底的忽视,会让一个人大半辈子从心理上难以翻身。
健康的父爱意味着契约精神,即便父亲本人,也需要严格遵守这种精神;
不健康的父爱则意味着混乱,父亲本人的绝对权威,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修改规则,或者说,他就是规则。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爱的引导,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无望、疯狂而且可怕的。
这种缺失可能导致他们转向投入母亲的怀抱变成巨婴(妈宝),沉沦堕落,或者拼命想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他们学会在适应规则的同时,找 到适合自己的路。
父爱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但这种引导的方式是宽容、有耐心的,而不是威胁和独裁;
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强,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与父亲的权威相分离。
3
内部父母形象的建立
一个人智力健全的基础是从以母爱为中心到以父爱为中心的成功过渡。
一个人智力成熟的标志则是在两者的综合发展中找到平衡。
这种平衡意味着既能从母亲那里获得温暖和关怀,又能从父亲那里获得指导和支持。
只有在这种双重支持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并发展出自己的智 力。
如果一个人很小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即来自父母的爱),长大一些又没能得到有条件的爱(即来自他人或社会的爱)——
那就得尽快想办法隔离幼年时生物学父母的不良影响、以及长大后从社会吸收的各种负面影响,重新在内部建立起父母的形象。
意思是,只有学会自己给自己做父母,才能彻底铲除过去的不良影响,建立成熟完善的自己。
要相信无条件的爱是存在的,但它并不是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
如果出生后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长大后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许多人在婚恋中试图从对方那里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惨淡收场。
这个时候,最可靠的就是自给自足,自己无条件爱自己、相信自己。
如果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对有条件的爱是无法信任的。
但好在,相比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具有可控性。
我们可以一方面给自己树立规则,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一旦达成目标,就言而有信地奖励自己。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比较容易立竿见影的地方给自己设立目标。
从小的成功做起,让自己慢慢地相信,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是能在很多方面小有成就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成熟的个性。
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观念相反,这种建立不是通过把父母的形象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在他自身对爱的能力基础上建立起母性,在自身理智和判断基础上建立起父性。 如果只有父性,便会变得苛刻,不通人情; 如果只有母性,便易于失去判断能力,阻碍他自己及他人的发展。 ——弗洛姆《爱的艺术》
我们最终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摆脱原生家庭以及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让自己从内心真正成熟起来。
母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无条件的爱;
父爱是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有条件的爱。
如果你充满愤怒、纠结和抱怨,那就仔细想一下,是哪方面的缺失造成的?
想到原生家庭,你是什么感觉?
如果负面的感觉多于正面的,那说明你缺乏无条件的爱,无法和自己和平相处;
想一下社会,你又是什么感觉?
如果负面的感觉多于正面的,那说明你缺乏有条件的爱,没能跟他人和社会和平共处。
得到完整的爱的人是少数。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父爱或者母爱方面的不同程度的缺失。
这种缺失是可以弥补的,但无法从外部获取。
只能深入内部,从灵魂的深处一点一滴地塑造起父母的形象,才能让这份缺失的温暖在心中生根发芽,逐渐填满过去的遗憾,让爱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1. 对于母爱和父爱,原文中倾向于把它直接等同于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但结合现实生活,个人觉得把这两种爱理解成抽象意义上的爱可能更为合理。
2. 文中插图选自俄罗斯画家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的作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