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奠 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省会由立煌县(今金寨县)迁至合肥县。1949年,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成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合肥市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

对于合肥做省会,原本是有些争议的。‍‍‍‍‍‍‍‍‍‍‍‍‍‍‍‍‍‍‍

作为一个人口仅五万多、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江淮小邑,合肥相较于周边的南京、武汉等城市,可谓籍籍无名,毫无存在感。

中央在考察时,认为合肥位于皖中,从长考虑较适宜,力排众议定合肥为安徽省省会,由此统一了全省上下的思想,稳固了合肥的省会地位。

事实上,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与皖北、皖南距离相对适中,能够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

淮南铁路的修建,让合肥逐渐成为交通枢纽,进一步凸显了其地理优势,便于实施对全省的管理。

安庆等沿江城市易受战争威胁,而合肥位置相对安全,在和平时期更有利于稳定发展。

以前,合肥还曾做过省会。‌第一次是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安庆后,安徽省府临时迁至合肥,持续了8年‌。第二次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安徽省省会再次迁至合肥县,持续了3年‌。

此外,安徽沿江地区与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紧密,选择合肥作为省会,可减少南京对安徽的辐射影响,增强安徽全省的凝聚力,有利于打造完整独立的安徽经济体。

第二章

春 风

1969年,中科大开始外迁筹备。合肥积极响应,尽管自身资源有限,但还是接纳了中科大。

当时的合肥,城市规模不大且经济实力尚弱,然而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优先保障中科大的水电供应,确保教学与生活的正常运转。同时,紧急调配大量生活物资,解决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合肥还迅速规划并动工建设教职工住宅区,为教职工提供安身之所,让中科大得以在此顺利扎根,初步稳定教学科研秩序。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同年,合肥肥西山南的小井庄也成为中国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84年,合肥被安徽确定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会城市,个体工商业迎来“发展春天”,初步构建对外开放的格局。

1989年,合肥提出“教育为本科技立市”的“科教兴市”战略,1990年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城市之一。

1992年12月,合肥电冰箱总厂改制为美菱股份,并于1993年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合肥全面推进企业改组改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先后建立,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等众多创新产品都诞生在合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科大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与合肥当地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成功转化并应用于企业生产,提升了合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合肥对中科大科研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其建设国家级科研实验室。中科大的毕业生留肥比例逐渐上升,为合肥的科技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章

扩 张

2006年,合肥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标志着“工业立市”的开局。同年,安徽省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2009年8月,安徽省印发《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纳入经济圈范畴。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立合肥、芜湖为“双核”。

而此时,合肥“腹背受敌”,外部面临省域周边大城市竞争,省内其他城市则大有离心倾向。省会合肥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发展空间均受影响。

而巢湖市夹在合肥与芜湖之间,被选中。

2011年5月,安徽省政府提交调整方案。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由此,合肥面积大幅增加,成为环湖临江城市,水路交通得以完善,真正实现通江达海,为成为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奠定基础。

巢湖成为合肥内湖,有力推动了滨湖新区建设,提升了合肥的城市形象和品质,吸引了大量人口、产业集聚。环巢湖地区打造高新产业群,合肥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合肥经济首位度由2005年的16.3%提高到2010年的20%,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跻身特大城市之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强。

合芜马三市连成一片,形成集群效应,提升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促进了江淮城镇群的崛起。

第四章

崛 起

2009年,京东方6代线项目在合肥破土动工。为了凑足资金坚定地支持京东方6代线项目,合肥市决定暂停地铁建设。

这条生产线生产出大陆第一台32寸液晶屏幕,让合肥一跃成为高技术制造基地。后来,京东方又在合肥建设了8.5代和10.5代生产线,吸引了大量上下游厂商落地合肥,形成了产业集群,合肥由此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中心之一。

2011年,联想集团与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仁宝电脑合资建立了联想(合肥)产业基地。联宝科技不仅是合肥第一家千亿级企业,也是安徽省首家外贸超百亿美元的企业,对合肥乃至安徽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3年,合肥市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打造“中国IC之都”。同年,合肥市半导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半导体产业招商引资及企业服务,自此开启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2014年,合肥引进北京君正,2015-2016年晶合集成、长鑫存储等半导体企业成立,覆盖了晶圆制造、存储等国产半导体的重要领域。以IC设计企业为抓手,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建设。

2019年,造车新势力的代表蔚来出现现金流危机。在接触了近20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未果后,蔚来收到合肥伸出的“橄榄枝”。

2020年4月,合肥建设投资集团代表合肥市,联合国投招商、省投集团等战略投资者,与蔚来签署投资协议,向蔚来投资70亿元人民币;蔚来则将整车研发、供应链与制造、销售与服务等核心业务落地合肥。

合肥依靠对蔚来的投资吸引来更多的整车厂,迅速变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前五城市。

被誉为“汽车领域黄埔军校”的合肥工业大学,是合肥最早开始新能源车研发的地方之一。这里走出了江淮、东风、北汽、奇瑞等多个汽车大厂的创始人、高管,攻克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难题。

众多科技成果在合肥诞生并转化,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领域合肥走在世界前列,依靠中科大等高校科研力量,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曾经的欠发达地区省会到如今的创新之都,合肥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华丽转身,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城市崛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