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很多反而跟爷爷奶奶更亲?现实又无奈!

生活中有这样的情景:不少在外公外婆精心照料下长大的孩子,却与爷爷奶奶更为亲近。

就像我老家的邻居阿姨,她有一个女儿和她一起住,两个外孙从小就是她一手带大的。

两个外孙都上学后,她不再照顾他们了,现在外孙跟她的关系明显没有爷爷奶奶亲。

阿姨总是开玩笑说,农村老俗话“外甥是狗,吃了就走”‌,意思就是外公外婆对外甥的付出一般得不到回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背后隐藏着诸多缘由

1.家族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家庭角色定位而言,爷爷奶奶在传统家族架构里占据着一种特殊的、被视为“正统”的长辈地位。

家族姓氏随父系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便孩子由外公外婆一手带大,文化氛围与家族观念的无形浸染,也会在其内心深处种下对爷爷奶奶亲近的种子。

例如,在传统的春节家族团聚中,父系家族的爷爷奶奶家往往是聚会的核心场所,家族祭祀等重要仪式也多由爷爷奶奶主持。

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里,会强烈感受到爷爷奶奶所代表的家族力量,潜意识里将其视为家族根源的重要象征,这种基于家族文化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亲子关系的纽带作用极为关键

如果孩子的父亲与爷爷奶奶情感深厚,常在孩子面前分享家族故事与爷爷奶奶的关爱,孩子便极易被这种情感所触动。

比如,一位父亲经常给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生病时,爷爷奶奶如何焦急地四处寻医,彻夜不眠地照顾他的经历。

孩子听着这些故事,脑海中会构建起爷爷奶奶慈爱、温暖的形象,内心对他们充满好奇与向往。

相比之下,母亲与外公外婆的相处日常,更多被孩子视作理所当然的生活照料,缺乏那种富有家族传承色彩的情感渲染,使得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连接在想象与故事的催化下更为紧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相处模式的差别

外公外婆带孩子时,通常将精力倾注于生活琐事,确保孩子吃得好、穿得暖、睡得香,却可能在家族观念传递上有所欠缺。孩子对外公外婆的情感多是朴素的依赖与感恩,较为单纯直接。

而爷爷奶奶或许因相处时间相对有限,更倾向于在相聚时讲述家族的历史脉络、传统习俗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让孩子的情感包含了好奇、敬仰、家族归属感等丰富元素。

像有的爷爷奶奶会给孩子讲家族姓氏背后的传奇故事,家族传统美食等,这种独特的精神滋养,让孩子对爷爷奶奶所代表的家族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感与敬意,亲近之感也随之加深。

4.社交环境同样施加着影响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校、邻里等社交圈子里,家庭关系认知大多以父系家族为主流。

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家庭文化分享活动中,孩子看到同学们纷纷讲述爷爷奶奶的趣事与家族传承,自己却只能提及外公外婆的日常照料,可能会因此感到些许“格格不入”。

为了寻求这种社交中的“正常感”,孩子会主动拉近与爷爷奶奶的关系,使自己的家庭模式在心理上更贴合大众认知。

总之,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与爷爷奶奶更亲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现象。

家庭角色、亲子关系、相处模式、社交环境和情感多元性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