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佳燕在《中国自然资源报》发表题为《秉持“六个视角”,躬耕社区可持续更新》的文章,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社区更新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 。
内容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城市更新从早期的“拆旧建新”阶段,迈入以提升城市存量资产功能与价值为核心的新纪元。城市更新不再仅仅是空间上的调整,而是转变为一种综合协调、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这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常态。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城市更新呈现出两大显著趋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以社区为关键落脚点。面对复杂的利益格局调整,社区成为落实规划、更新实施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整合单元。应对微观人居环境建设和社区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问题,社区更新成为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让更新和发展红利辐射到每个居民和家庭的关键。
回顾我国城市住区更新历程,其经历了从20世纪中后期的“住房改善”到“住区改造”,再到当前更为广泛且综合的“社区更新”的转变。社区更新,并不简单等同于小尺度、精细化的更新形式,更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价值观、地域性政策整合机制及社区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它整合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和治理等多个维度,从社区与街区层面出发,统筹资源配置,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地方价值与能力的提升。此外,它更加注重地方性与社会性,关注更新对邻里环境优化、本土资本培育、文化特色传承、多元公众参与及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可以说,社区更新是连接宏观城市更新与微观老旧小区、微空间改造的重要中观平台。
当下,在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的过程中,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社区更新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是重要任务。围绕可持续目标,更要关注对社区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笔者以为,需要秉持以下六个视角:一是城市的视角,即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避免局限于单个改造项目的“经济账”和“空间账”;二是公共的视角,针对老旧社区中环境破败、设施老化等问题,同步推进物质性公共空间与社会性公共领域的建设;三是人文的视角,回归地方发展与人本生活,关注更新的成本和收益在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分配;四是投资的视角,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账和生态账,关注个人和社区的长远发展及其能力建设;五是价值的视角,要正视并尊重真实、多元的生活价值,挖掘地方文化、社会资本、发展权利等长效价值,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六是发展的视角,更新不等于简单的修复或“切分蛋糕”,更应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做大蛋糕”,共享增值收益。
从实施路径来看,需要探索和优化以下方面:一是完善社区更新与基层治理的整合机制,将不同的更新项目分级分类纳入基层议事协商、监督评估等规范程序;二是规范基于全周期治理的社区更新流程,完善“前体检、后评估”机制,以及更新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与路径;三是整合多部门相关项目和政策资金,统筹构建社区更新“资金池”,拓展社区基金等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四是强化多专业团队支持平台建设,汇聚规划师、建筑师、精算师、社工等第三方力量,推动其持续扎根并服务地方。
作为最小单元的社会空间,社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城市生活品质。可持续社区更新如同“细胞疗法”,通过激活和再生社区细胞,让城市从内到外焕发青春与活力,走向“更”新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北京冬奥社区 清华同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