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大田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此地处武夷山脉余脉,村子四周群山环抱,山山相连,层层叠嶂,几条山泉汇成的小溪,纵横交错,流水潺潺,在村子里,建设有一座“闽赣少年红军纪念馆”,通过模塑红军英雄们的战斗群像,红军实物等展示了以闽赣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战场的两支年轻队伍——“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锋师”和“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的革命事迹,再现红军部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的光辉历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红军解放泰宁县城后,为了更好地巩固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剿”,在地理位置优良的大田村驻扎、休整、补充兵员,因此,村里现在有红军街,红军礼堂旧址,驻扎在此的一支红军主力,便是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锋师。纪念馆里记载着师政委高传遴烈士的事迹。
当年,在敌军大举“围剿”根据地,泰宁县城失守的艰苦斗争环境中,模范少先师师政委高传遴的率领下,编成左路挺进队,转战于邵武、泰宁,将乐间三角地带(师部设新桥),频繁出击泰宁的新桥、帐干、官常口,建宁的溪口、花桥,邵武的大埠岗、姜太、仓桥,将乐的马嘶、万安,黎川的德胜关一带,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及地主保卫团武装,为收复中央苏区的东大门泰宁县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师政委高传遴,是江西遂川泉江镇四苏村礼拜桥人,他很早就参加革命队伍,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先是加入工农革命军中当号兵,后提升为班长,由于他作战勇敢,十分机灵,又有文化知识,足智多谋,很快得到了提拔,跟随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的时候,年仅21岁的高传遴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22岁就调任黎泰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任建黎泰模范少先师政委,是一名非常年轻有为的红军高级将领。
然而,正当这位战功赫赫,年轻有为的师政委在反“围剿”战斗中再立新功的时候,这一天夜晚,师政委高传遴率部在泰宁将石圩(现归邵武管辖)宿营谋划打击敌人,不幸被叛变的少先师师长杨遇春开枪暗杀牺牲。
师政委高传遴安葬地
高传遴牺牲后,战友们将他的遗体被抬回泰宁大田街后山山坡安葬,并在此地召开了追悼大会,强烈遣责叛徒的罪恶行径。现在安葬处矗立烈士墓碑,后来,在原高传遴烈士墓的基础上新建革命烈士纪念园,修建纪念碑,由纪念碑、纪念广场、护栏以及步道构成,碑高7.1米,底座周长10.1米,整个广场占地200余平方米,步道长300余米,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开枪杀害师政委高传遴的凶手杨遇春,别号柳青,江西瑞金武阳乡人,幼承庭训,稍长入雩水旧制中学,卒业后考入江西省立农专,肄业一年,投入陆军第四军随营学校,曾参加过南昌八一起义,1929年入党。在红军时期,杨遇春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后调任建泰黎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团团长、23岁就成为模范少年先锋师师长。
23岁成为师长,可谓是年轻有为的杨遇春,在担任模范少年先锋师师长期间,他接到家人的来信,得知老家正在打地主,他的父母叔伯因有些田地,被打成地主进行清算,便错误地认为可能接下来要“消灭地主”,便基于自己怕利益的考虑,可能日后在红军队伍中会不被重用,此时,加上国民党采取“剿抚兼施”的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策,在军事“清剿”红军同时,也用金钱和高官厚禄等手段引诱红军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变节投降,以分化瓦解。于是,这名具有黄埔背景的善战之士杨遇春做出了极端的事情,叛离红军队伍。
杨遇春杀害师政委高传遴后,投奔当时驻扎不远处的国民党一六八旅桂振远部。为了达到宣传的旷日持久,1933年6月22日《中央日报》第三张第一版刊登一篇通讯,标题是《先锋师师长杨遇春投诚国军》。上面写道:驻防闽北赣东交界建宁黎川两县间之红军少先师长杨遇春,因感觉险恶狡诈,幡然悔悟,特杀死该师政治委员,向驻防泰宁我军第五十六师桂振远旅长投诚,经桂旅长送至建瓯师部,由刘和鼎师长亲加讯问,杨历述闽赣边境匪情极为详尽,刘师长察其尚系诚意,且少年有为,逾格矜全,委为师部参议,仍发往泰宁,赞助桂旅长剿匪,以观后效。
当然,杨遇春投降国民党之后,师参议没有当多久,便调回了他的老家江西,在南昌行营担任中将参议,后委任为第十九集团军游击副总指挥,他率领江西的两个地方保安团,坚持庐山抗日游击战,虽然这是一支孤军,但杨遇春将红军作战经验用到庐山抗战上,打得日军毫无招架之力,并守住庐山这座孤岛长达8个月之久,有效地杀伤了大量的日军,此一仗被人认为是抗战的奇迹。
由于当年的庐山称为国民党的“夏都”,蒋介石多次在山上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一度成为军事、政治中心之一,日军攻克庐山超越了它的军事意义,因此,侵华日军头子冈村宁次亲临指挥强攻庐山,没有想到被游击战打得一败涂地,使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小小的庐山竟比上海、南京还难对付,万般无奈之下,亲自派人上庐山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他实在很欣赏这么个指挥水平相当高超的将军。此役史称“庐山保卫战”,杨遇春也因此成为了名人。
杨遇春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既是一个沾满战友鲜血的叛徒,又是抗战中一个罕见的游击天才,后来去了台湾,80岁那一年病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