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地记录这个世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无数个不确定的瞬间,为我们编织生命中真实而确定的存在。」
“Recraft是造梦机”
“最低成本的想法可视化”
“用Recraft打开乐队歌词”
近期,AI文生图工具Recraft凭借Hello Kitty的“怪诞美学”头像、梦核十足的胶片写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带有#Recraft标签的帖文在小红书上的浏览量突破1700万。
(用Recraft将乐队歌词生成的图像@我在路边看思绪车流般驶过)
然而,随着Recraft的走红,也有声音质疑:“日常影像的意义是否正在被消解?”AI技术正日益接近现实,重构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这对人的文化、情感和记忆正在构成挑战。我们不仅要问这些图像是否真实,更要反思它们如何重塑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尽管如此,共识似乎已形成:无论AI图像如何逼真,它们始终无法替代日常影像所承载的情感和意义。Recraft作为造梦机,虽能带来视觉盛宴,但真实情感和记忆的价值依然无可替代。
1
用AI造梦:梦境数字化还原的一种可能
在设计美学上,Recraft不仅复刻了宝丽来胶片摄影的色调和质感,带来浓厚的“中式梦核”氛围与怀旧风情,还能够模拟日常影像的细节,如模糊的光线、手掌的纹理、服装的质感等。
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提示词,调整色彩饱和度、亮度等细节,即可生成近乎完美的图像。其hard flash成像效果最受欢迎,色彩搭配大胆、饱和,具有80、90年代风格。
随着创作玩法的迭代,人们开始尝试将古典诗句、电影台词和乐队歌词等描述性文本生成图像,让弥散、诗意的文字意境变得生动具象起来。例如,网友博主将博尔赫斯的诗句和《宇宙编辑部》的台词输入Recraft,生成了流动的梦境——屋内漂浮的金鱼、窗台游走的水母、泳池中的骏马、雪地中的剑鞘等奇异场景。
(网友用Recraft打开博尔赫斯的诗)
“想象的每一瞬都被具象化,像是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仿佛没有什么是不可梦的。”仅仅将天马行空的想法可视化不再满足用户需求,人们开始利用Recraft的“梦核感”去追忆梦境和记忆。通过AI来“造梦”,不断接近梦境与回忆,还原梦中的瑰丽奇幻。
事实上,人类自身并不具备还原梦境的能力。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试图在“快速眼动阶段”把自己唤醒,来抓住梦的尾巴,但能够忆起的总是一些依稀影像。
(用Recraft还原梦境@大岛不辣)
随着AI的迭代,梦境可视化成为可能。据BBC报道,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训练了一个名为“稳定扩散”的AI模型,能基于人们的大脑扫描再生成图像,据研究人员称,最终得到的图像“几可乱真”。有人感叹这项新研究让《盗梦空间》的世界有了成真的可能。
(电影《盗梦空间》)
在小红书上,网友分享了尝试用梦境进行自我疗愈和补偿时,借助ChatGPT实现了还原梦境的创意。惊喜之余,用AI造梦仍有遗憾“AI生成的图像还无法完全达到梦中的震撼效果。”
(网友用ChatGPT生成梦境)
正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醒我们,梦境是潜意识深处的投影,具有流动性、象征性和情感深度。虽然AI为人的梦境还原提供了一种视觉化的可能,能在视觉上创造奇观的效果,但难以再现人类梦境中“非线性”的情感世界和记忆情景。
2
AI咒语:缺失情感与记忆的魔法
在《哈利·波特》的奇幻世界中,咒语是施展魔法的核心,而在AI的元宇宙中,提示词(prompt)则充当着类似的角色,成为人机互动与创作的中介。这些简短的指令不仅引导着创作的多元可能,还能通过定位、反馈和协调功能,让Recraft等AI工具能精准呈现出我们设想中的理想图像,极大地降低了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Recraft的图像生成过程中,标准化的提示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个又一个视觉效果的宝库。从retro vibe (复古氛围)到nostalgic mood (怀旧情绪),从high grain (高颗粒度)到flash (闪光灯),再到motion blur (运动模糊)和colorful glare spots (彩色光斑),这些提示词如同一串串咒语,召唤出各种风格的图像。
(网友分享“梦核小猫”的Recraft咒语)
不过,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图像的同质化趋势愈加明显,创作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形式化的“景观”,而非富有个性和独特性的艺术表现。
正如德波在《景观社会》所说“现代社会的景观通过外在的形式来掩盖背后的现实关系”。在Recraft生成的图像中,文化、情感和记忆被形式化、商品化,转化为一种“虚拟”的景观。这些图像没有延续记忆的深度,也缺乏情感的触动,它们只是技术构建的虚拟影像,无法唤起人类情感的共鸣。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Recraft生成的美像抽空了灵魂的雕塑。”网友在游轮乘客照片对比中发现,AI虽能捕捉冬季海域的清冷色调,乘客姿态也颇为自然,如阅读、静坐等,却难以传达照片背后的故事韵味。对摄影师而言,照片不仅是瞬间的定格,更是情感的载体,能跨越时空,从二维平面延展至三维世界,从物体触及心灵。相比之下,AI图像只能实现提示词的空洞拼贴,无法再现创作者情感上的深度和记忆上的延续。
(网友对比相机胶片与Recraft生成图@安娜贝儿同学)
情感与记忆的缺失之外,AI提示词也让创作者陷入算法偏见中。一位内蒙古摄影师分享自己的AI创作经历,在Recraft投喂有关内蒙古袍等民族特色的提示词时,生成的图像没法跳出日本和服和弓箭的设定。在带上“东方”关键词时,即便强调大眼睛和双眼皮等人物特征,生成的东方人脸还是刻板印象里的高颧骨小眼睛。如果不加修正,AI正在成为文化偏见的新场域。
(网友分享了Recraft生成图像中对“东方人脸”的刻板印象)
可见,虽然AI提示词为创作带来了便捷,却也让我们面临着“视觉景观”的陷阱和刻板印象的偏见。所谓的魔法,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压缩和空洞呈现。
3
AI之外:野生地记录这个世界
回到人们对Recraft的隐忧,当AI生成的图像足够以假乱真时,日常影像的意义会被消解吗?
诚然,在Recraft生成“日常”质感的图像时,它能够模拟出手掌的纹路、柔光下亚麻布的质感,这些视觉细节的高度仿真,让人惊叹于其技术的炉火纯青。不少网友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足不出户用Recraft拍出人生照片”的攻略。然而,再逼真的AI图像,终究缺乏源自真实生活的质感与体验。
有人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AI的出现可能促使摄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再生”,而非“消解”。它会改变我们创作和体验图像的方式,但摄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本质——即通过独特视角表达情感和思考——依然不会改变。例如,博主@乔阿呸借助Recraft将其创作的绘画作品转变成超现实的摄影作品,从而打开了创作新思路。也有设计师从Recraft获得配色灵感,更好地运用在绘画创作中。
(网友用Recraft将绘画作品生成超现实风格图像)
AI图像,尽管旖旎瑰丽,却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些图像的美,是数据与算法运算的结果,无法承载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脉动。
正如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的(Ça a été)(它曾在),强调摄影作品所记录的是一个过去的、曾经存在的瞬间。这个瞬间在快门按下的那一刻被定格,成为永恒。巴特的观点向我们揭示摄影的本质——它不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更是摄影师与现实之间的一次深刻对话,一种情感的联结。
在AI图像几乎能以假乱真的今天,人们依然热衷于野生地记录这个世界,因为真实摄影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的触动。在电影《完美的日子》中,东京一名公共厕所清洁工平山,他以镜头为笔,记录下生活中的平凡温润的瞬间,如公园的树木、树荫下的斑驳……那些定格,或许并不完美,却真实可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温度。
电影《完美的日子》
正如网友@Cheir所说“摄影于我,是在不可控的瞬间抓住一丝确定性。”或是马丘比丘晨光中的宁静,或是攀登时湿滑的石阶与山林低语的陪伴,摄影不仅是记录完美构图,更是对自然流转瞬间的珍视——无论是雪山的巍峨壮丽、日出的祥和宁静,还是旅途的疲惫与欢笑。AI虽能创造奇观,但真正触动心灵的,是我们在创作中与眼前景象的那份赤诚相见。
(网友对摄影作品与Recraft生成图的感悟)
野生记录,不仅是对现实的忠实回应,也是对自我情感与回忆的轻盈安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焦灼于镜头的美感、影像的完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无数个不确定的瞬间,为我们编织生命中如此确定的存在。
电影《白日梦想家》
图片均源网络
参考文献
[1]景观社会[M].(法)居伊·德波.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梦的解析[M].(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3]林颖,魏梦婷.作为后勤媒介的AI提示词:大语言模型何以形塑人类语言实践[J].新闻与写作,2024,(12):77-88.
[4]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特文集)[M].(法)罗兰·巴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BBC:https://www.sciencefocus.com/the-human-body/heres-how-ai-could-soon-decode-your-dreams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