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天群友陪我逛艺术馆的时候,问的问题。他说:前段时间,张艺谋喊着说让年轻人回电影院看电影,不要在手机上看。
中国电影,
怎么凉成这样了?
其他群友接话说:
是不是因为游戏起来了,就像网上说的“黑神话”一个游戏的创收,就吊打了整个电影圈票房?所以电影圈被投资人放弃了。
又或者是:现在电影院没啥好电影,“控三年”那段时间电影院又做的太绝,所以没人看了。
再或者是:娱乐圈暴雷太多,后台大佬跑路太多,所以后继无力了?
还是说:现在电影院的票太贵了,一场电影几十一百的大家看不起了,毕竟经济下滑。
甚至还有觉得:是不是结婚率生育率的问题,以前大家恋爱约会电影院,现在没这个需求了,所以都不去了。
我说其实这事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大家说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最核心的可能是:剪辑技术发展下的必然。
我之前给群友讲过“知识付费”的鼻祖《逻辑思维》,我说过知识付费但凡是一家公司化运营的企业,那就不要指望说他的作品是原创的。
因为要想写出一篇文章,最少需要看一本书,最少需要翻阅十本书,最少需要挑选几十一百本书。
所以“原创输出”是一件非常高成本的事,因此持续性是最大的问题。也才有了说,网红的寿命最长三年。因为一个人之前的积累,三年时间就差不多全部“输出完毕了”。
而要避免这个问题,就需要不断的“输入”,去看书,去旅行,去更高效的接触新的知识与信息,才能保持住“持续输出”的能力。
但是这种“输入”是非常痛苦与困难的,与自身,看书从来就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学习更是枯燥且乏味,能坚持下来,且还需要有“量”与“质”的要求,这不亚于年年如高三。
与他人,若是商业行为,那避免不了需要开公司,开工作室,招募员工。公司一开,商务的接待应酬,财务的核算管理,人力的招聘解约都必须投入精力,先用时间。
公司做的越大,这部分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而恰巧,若没有几个知心知底的朋友帮忙分担公司的业务,那么“人心揣测“与“平衡权术“能把整个人的时间与精力吸干。
所以我说,对“逻辑思维”这类公司来说,原创是一件没办法,也最没必要的事,找“外包”,就是一种必然。
也就是说的,采取供稿模式,向社会征稿,从其他人手里买“原创文章”,然后发在自己的平台上。
之前拆过的,就也是这种类型。很多目前的大号,很多都是这种,这也是很多大号制作图文,不做视频的原因之一。
也有这种二圣,直接外包都不找,直接用bbs,找两个对冲的观点骂起来就行了。
就比如说:
中国电影为什么不行?
一定是“游戏”抢了电影的市场!
你说你站游戏,还是站电影?
A:游戏是未来的希望,
B:电影是艺术的传承,
你说吧,你是哪边的!!
所以当年逻辑思维能火起来,是因为大量的“枪手”,共同塑造了一个“全知全能”的逻辑思维。
而逻辑思维的衰落,也是因为这些“枪手”放弃了逻辑思维。2015年后,各大媒体平台的兴起,大量招募作者,不管是知乎这种纯文字平台开放注册,还是b站头条这种图文视频平台高薪招聘up主,又或者是mcn机构的雨后春笋。
大量“枪手”开始自己做自媒体了,或者被别的“逻辑思维”包装成了一个个“知识星球”去抢逻辑思维的客户。
让逻辑思维从那个“全知全能”,变得越发的“单调乏味”,最后毫无意思,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而电影圈,其实也是这样。
以前编辑,导演,甚至文案,都要靠电影圈这个圈子去创作作品。越好的作品越需要这个圈子的资源,个人没办法去独立的创作作品。
而这些年“剪辑技术”与“渲染技术”的发展,不管是导演,还是编剧,还是文案,都有了自己可以试试的可能。
当然,受限于“出名”必须有“资本”的原因,这些人不太可能和电影圈同台竞技。就像自媒体没钱买流量的常年限流区,永远别想和大v同台一般,影响不了电影院主流的位置。
但是这群人的存在,却会一方面减少电影圈的“外包”,进一步拉低他们的产品内容质量,让用户觉得“名不副实”。
一方面也会带走真正高质量有消费能力的高质量用户群,从来依靠这些“朋友”有了成长的可能与空间。
因此中国电影为什么凉了呢?
因为现在剪辑技术与渲染技术还在不断进步,一个人拍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在不断成为现实,好的个人作品在不断的出现,很多人不再需要“圈子”来用“灵魂“交换不知道是“白嫖”还是“机会”的可能。
所以中国电影的“影视圈”吸不到血,也就没有了好作品,死就是一种必然。
但中国电影却不一定,也许墙内开花墙外香,新的中国电影模式就在电影院外不断的成长,就像老谋子抵触的手机和互联网。
艺术作品,本质上是“人”灵魂中某一部分的具体化。讲清楚故事,说的明白道理才是基础。花里胡哨永远是锦上添花,而老百姓需要的永远是“雪中送炭”。
中国电影“影视圈”的那群人想不明白这点,还想着一边给观众“喂屎”,一边对后辈“吸血”的套路。
那就等着后辈离开,自己跟比吃屎的观众双向奔赴吧。
毕竟:喊什么,只对核桃露有用。而真正的用户,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力。
喊,是没用的。
好好琢磨作品吧,导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