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打造闪光的传统文化名片》有感

李志辉

来源:漯河文学(官微)

在时光的长河中漫步,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宛如命运的巧妙安排。2024年10月底,我在《河南日报》第8版那散发着墨香的“文艺评论”栏目里,有幸与著名作家南豫见老师的《打造闪光的传统文化名片》一文相遇。那一刻,仿佛时间都为这文字而静止,我的目光刚一触及那一行行灵动的字句,便如同被一股无形而强大的魔力深深吸引,心也随之沉醉其中。我如获稀世珍宝般珍视这篇文章,迫不及待地全身心沉浸于文字的海洋,逐字逐句细细品味,犹如在品味一杯香醇的美酒,每一个字符都在舌尖跳跃,散发着迷人的韵味。待读完最后一个字,我的内心早已如汹涌澎湃的波涛,激动之情如决堤的洪水,难以抑制。于是,怀着满腔的热忱,我赶忙提起笔,想要倾诉这如潮水般涌动的感悟,书写下这篇饱含深情的读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读此文,南豫见老师对传统文化传承那如磐石般坚定的执着信念,恰似一缕轻柔的春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老师以《包青天》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为丝线,巧妙地编织出一幅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素材中精心挖掘、甄别,进而重塑包公形象的壮丽画卷。这一过程,绝非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场充满敬意与虔诚的文化朝圣之旅。老师仿若一位洞悉古今的智者,深知传统文化是民族灵魂深处的根基,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则传说故事,都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处理包公素材时,他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小心翼翼地剔除封建迷信等时代的糟粕,如同拂去明珠上那岁月沉淀的尘埃,让包公那公正、睿智、亲民的光芒在现代语境的映照下,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担当之情,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在我前行的文化传承之路上,照亮了迷茫的方向,也让我这个在文学世界中摸索前行的晚辈,深刻领悟到传承文化的责任是如此沉重而神圣,使命是这般崇高而伟大。

随着阅读的深入,南豫见老师对包拯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无误地切入历史的肌理,层层剥开,揭示出包拯那独特命运背后隐藏的深层奥秘。包拯,在历史的宏大舞台上,宛如正义的化身,遇魔斩魔,见鬼杀鬼,其豪迈之气冲云霄,无畏之胆震天地,令我等晚辈心生无限敬仰。然而,这非凡的胆略究竟源自何方神圣的加持?在历代清官云集的官场长河中,包拯又为何能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独善其身,生前荣耀满身,死后追谥封爵,尽享千秋哀荣?南豫见老师以其如炬的目光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如一位历史的解谜者,将宋仁宗从历史的幕后推至聚光灯下。在那个封建王朝错综复杂的权力迷宫中,包拯虽刚正不阿,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但若无宋仁宗那静静的默许、坚定的支持与周全的庇护,恐怕早已在官场的倾轧与权贵的围剿中化为齑粉。正如老师文中巧妙暗示的那般,包拯手中那象征着公正严明执法的三把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虽闪耀着正义的寒光,但背后真正的威慑力源泉实则来自宋仁宗的御赐。那神秘的“御札三道”化作的三口铜铡,不仅是包拯断案时的得力利器,更是宋仁宗皇权意志的威严延伸。它如同一座坚固的靠山,表明了包拯在行使职权时,背后站着的是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皇权。这种君权与臣权之间微妙的平衡与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老师的笔下被剖析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我不禁为老师那深刻的历史理解力和精准的人物关系把握能力而拍案叫绝,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南豫见老师行文之中,那真诚与坦荡的品质犹如清澈的涓涓细流,贯穿于每一个字句之间,始终如一地流淌着。他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分享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与困惑,从素材的精心筛选到情节的巧妙构思,从历史真实性地严谨考量到文学性地细腻渲染,皆坦诚相告,毫无隐瞒。这使得我仿佛不再是站在文字之外、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而是有幸与老师并肩同行的探索者,一同在历史与文学交织的迷宫中寻找那通往真理与美的出口。这种真诚,是对读者最崇高的尊重,更是对文学创作最深沉的敬畏。它让我领悟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技巧的华丽展示,更是作者人格魅力的光辉绽放。老师以其高尚的品格,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为我在文学与人生的茫茫海洋中树立了一座坚定不移的双重标杆,让我在敬仰的同时,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更为坚定的力量,更加坚定了追随老师步伐、传承老师精神的决心,犹如一颗种子,在心田深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的结构与语言,恰似一座巧夺天工的精美建筑与璀璨夺目的华美装饰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其结构严谨有序,宛如一首层层递进的宏伟乐章,从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宏观深邃思考,到包拯与宋仁宗关系的微观细致剖析,再到对文学创作意义与价值的深入全面探讨,每一章节、每一段落都紧密相连,如同一串珍珠项链,颗颗圆润饱满,逻辑缜密,无懈可击。而语言则优美动人且富有张力,既有对历史场景描绘时的雄浑壮阔,如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又有对人物内心刻画时的细腻入微,似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在叙述包拯断案的精彩情节时,语言的节奏明快有力,仿佛我就站在那肃穆的案牍之畔,亲眼目睹包拯公正执法的威严场景;在议论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时,又深邃悠远,宛如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对谈,静静聆听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回响。这种语言的魅力,不仅如磁石般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更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由文字构建的历史与文化交融的奇妙世界的大门,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南豫见老师在《打造闪光的传统文化名片》中所展现出的文学造诣与思想深度,无疑是一座高耸入云、令人仰止的巍峨山峰。他以文字为灵动的画笔,历史为深沉的墨彩,在文学的广阔画卷上,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意义深远的传统文化传承宏伟图卷。而我,作为一名在文学道路上小心翼翼摸索前行的晚辈,唯有怀着最诚挚、最深厚的敬意,如饥似渴地汲取老师文字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如同蜜蜂采蜜般,努力在老师开辟的宽广道路上留下自己虽略显稚嫩却坚定有力的脚印。我愿以老师为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明灯,用最纯净的心灵去感受历史与文化跳动的脉搏,用最炽热的真诚去书写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使命征程中,我愿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哪怕如萤火般微弱,也要努力发光发热,让这束文化之光,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永不黯淡,传承不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

李志辉,1972年出生。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共党员,现供职舞阳县信访局。热爱文学,尤其喜欢散文和诗歌,坚持写作。曾在《中国反邪教网》、《凯风网》(国家级民间反邪教网站)发表作品十余篇,在河南《教育时报》、《漯河日报》发表过论文、新闻稿件等,舞阳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