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至7日,以“越关山·突破周期,创新增长”为主题,由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与安得智联主办,名仁苏打水、淘工厂・淘宝买菜赞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营销盛典暨第二届中国消费品新供应链新增长大会在广东佛山顺德如期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品牌商、渠道商、专家学者咸集于此,各抒己见。我们特邀著名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为大家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的主题演讲。
我从宏观层面谈一谈,中国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和我们应该领会的调控政策和深化改革的中央指导方针。
首先我对总体的宏观经济运行做一个认识勾画。
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讲中心任务是要完成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推进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中国改革开放式现代化之路有希望越走越宽,但是具体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地方、企业、市场主体经受了阵痛,我们也不必讳言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困扰,但是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在这样的不确定性旁边,确实还有确定性。
图1
图1显示,我们在2010年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之后,又一次出现了10%以上的两位数增长,但是中央在年尾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给出了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稳中求进”指导方针,这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此后年年讲、季季讲、时时讲,而如今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又加了四个字“以进促稳”。合乎逻辑的认识就是,面对实际的挑战性问题,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继续寻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央在提出稳中求进以后,给出的指导方针是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新”在哪里?追求速度必须有所牺牲。我们要告别经济起飞、高速发展阶段的粗放型模式,转入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模式。“常”是什么?需要有一个软着陆过程,“由新入常”来一个“L”型转换,即平行运行状态上又有高质量。
怎么样才是高质量?中央认为主要矛盾是结构失衡的制约,在2015年,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在科学决策、政策优化方面特别注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理支撑,改革就是要解决制度有效供给的问题。这个制度结构涉及政府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公共权力体系和纳税人这样几个基本经济关系的制度安排、结构优化问题。这种优化要通过克服原来的发展弊端,解放生产力,带动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整个供给体系有复杂的结构问题,大家都关心的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技术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发展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一样都不能少,整个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叫高质量发展。所以逻辑上,中央是环环相扣地把它说清楚了,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线。它是跨周期的,新的“两步走”这条主线不能断。同时它也是逆周期的,当下特别提到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就意味着总需求不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政策必须发力,必须跟上改革,从更长远的正面效应支持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房地产领域的政策转向,化为暖风一直吹到现在。最新的政策风向是,房地产领域要止跌起稳,这意味着触底局面为期不远了。现在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一些市场活力被带动的风向标回暖表现。当然,还要进一步应对一系列现实问题。2023年我国全年GDP增速达到5.2%,今年来看,在所有的预测主体都认为达不到5%的情况下,今年两会明确了要以5%作为引领性的年度增速目标。这个速度其实也是根据中央“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测算出来的,这与学术界所讨论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该达到5%—6%的判断是吻合的。
今年继续提增速5%,是在2023年增速5.2%的基础上,目的是在一个中高速底线之上争取实现由新入常的“L”型转换,这就是我的理解。所以不要纠结于5%到底是什么量值,而要看到它的承前启后和战略意义。
今年1—9月的GDP增速是4.8%。中央在8月、9月之后不断明确方向性引导,一揽子增量措施发力,这个发力在“十一”之前明确出台。9月24日货币政策放大招为第一波,沉寂多年的A股市场应声而起。9月26日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我们要正视困难、众志成城,把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努力加以实现。过了“十一”,发改委进一步给出指导信心。财政部有新闻发布会,给出四大重点。到了11月8日,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以后,财政四大重点的第一大重点以债化债推出全套方案,“6+4+2”,再加上地方的努力,合成了14.3万亿地方隐性债要在5年左右时间全部化解。这个以债化债看起来是将地方政府风险度高的隐性债以比较规范的、高质量的、安全的债务替换掉,实际上解脱的是我们的金融系统、银行系统以及被隐性债拖累的为数众多的企业市场主体。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新的“两步走”依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
作为研究者我很关注企业界的感受,实话实说,我们现在有不少亮点,比如今年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储能电池三个重点行业,它们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更多领域和赛道上的企业朋友还是感受到了困难。这种困难不能否定,中央明确说了要正视困难、解决困难、克服困难。从认清困难到化解困难,整个认识框架是什么?是看大势而洞悉发展规律。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企业要发展同样不能违逆世界潮流。这个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我自己反复想,提炼出六个概念。
首先是工业化。当时中国在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时闭关锁国,严重落伍。因此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完成我们自己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工业化终于从“三来一补”,走到了“世界工厂”,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业体系仍然是大而不强,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我们的国际地位还没有改变,中国制造必须升级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能制造。
其次是城镇化。国际经验表明,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现在是什么样的发展状态?不能只看已经达到67%水平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要看城乡分级户籍改革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最新统计是48%。换句话说,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取得市民身份。从这个方面,你就能看到我们还有相当可观的发展纵深、潜力空间。我们有特大规模经济成长性这个客观条件,这是别的经济体都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三、第四分别是市场化、国际化。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十届三中全会反复强调我们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施从商品要素型到制度型的高水平开放。
第五个概念就是高科技化或者信息化,就是现在所说的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数字经济化,所有领域、所有赛道的企业界朋友们都要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的直观表现,做数智融合。
第六个概念就是反复强调的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可以概括为法治民主化。
这六个概念表现的就是必须顺应不能违逆的世界趋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再次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自觉地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支持我们的高质量发展。
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我们人生价值实现的舞台首选仍然是中国市场,要有长期主义的战略耐心,在种种困难的干扰项旁边,我们更要看到应该紧紧抓住的历史机遇。
这六大概念在一起,实现的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升级。怎么实现升级?要实现科技力、生产力加上要素生产力这个概念之下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加上思想观念的创新,来持续不断地解放生产力。谨记:正视困难、万众一心。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