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Talk君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

即:“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们视而不见。”

后来罗翔老师将这句话简化了一下:

“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相……”

的确,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流推送算法加持下,生产了太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聚集一批认知差不多的人,引发共振现象。

01

而今社会最可怕的共振现象之一,就是“傻子共振(Fool's resonance)”。

注意:本文章中的“傻子”并不是骂人或脏话,只是代表此种理论的名称

傻子共振”一词出自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59年出版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他认为:

“人们在实际社会互动中,往往不是理性的、清醒的,而是“愚弄与被愚弄”的,当人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某个社会圈子之外时,为了获得圈内人的认同,他们会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行动可能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但却是人们为了获得认同而产生的行为。”

只不过戈夫曼提出这 个理论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他也万万想不到60多年后,“傻子共振”现象会在互联网算法的加持下愈演愈烈

在这里就必须得提到“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

什么叫信息茧房?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最近看了几次“宠物狗”的视频,然后算法就开始一直给我推荐狗,使我不得不被迫点击一些其它动物的视频,才能把慢慢把这个算法机制刷回来,但可悲的是,太多人不会刻意去对抗这种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算法的加持下,每个人都被束缚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把你想看 到的答案不断地加强,让偏激的人更偏激。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困入看似美好茧房之中,从而丧失看清真相的能力

与此同时,很多社交产品也会加入“拉黑”、“取关”甚至“不想看类似的内容”的功能,使用户主动隔离与自己意见、兴趣不相符的内容以及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信息茧房更突出个体主动的信息接触行为,但是不要忘记,互联网之所以叫互联网是因为它能互联(听着像句废话)。

长此以往,因为“信息茧房”存在,于是人们只会选择和接触与自己意见相同或近似的人群,最后你会发现,你身旁的人,与你的相似度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便是“回音室效应”,个 人所认同的意见和观点,以及所感兴趣的事物,都会在这种传播场域 中得到“正反馈”式的激励和放大,意见被不断地重复、观点被不断地认同,最终导致在这个场域内的人,视野越来越窄,思想变得偏激,最后,傻子共振就形成了

举个例子,某快餐品牌的快乐儿童 餐玩具,经常会出现“疯抢”事件,最开始你看到这个信息,可能觉只是较有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你停留在这个信息的时间越长,算法开始不断地给你推送“大家都在抢玩具”的信息,而你也会越来越在乎,"回音室效应 "就会慢慢成型,最终你也加入到抢玩具大军中,此时“共振”完成,那些最初还尚有些理性的人,也都成了共振中的“傻子”。

就像《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

“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不理智、易受情绪影响,并且容易受到操纵。”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预防自己变成“傻子”?

02

建议:采取适当的“多巴胺戒断”

马斯克最近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熔断。而80%的底层阶级将被零工经济绑定在智能手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你是否拥有摆脱数字设备或社交网络的能力?当下无数人与手机、电脑捆绑,社交平台通过不断提供令人愉悦的内容,使大脑逐渐适应高水平的多巴胺释放。

心理学家拉姆塞·布朗曾说:

“世界上如果存在控制所有人的代码,那一定就是多巴胺代码。只要让你的大脑持续收获快感,我们就能用极小的代价,让你去做特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适当的进行多巴胺戒断,或者准确地说,进行数字熔断(引起多巴胺快乐激素增加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单从本文的角度来说更倾向于“数字熔断”),或许是能够预防“变傻”的一个方法。

可以以周为单位,逐步缩短使用社交产品的时长,没事的时候可以读读书,读的书越多,对事物的鉴别力就越高,至少会变得不那么盲从。

注意,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进行,如果一刀切很容易引发戒断反应,比如莫名焦躁、注意力涣散等情况。

03

卡尔.纽波特曾在《数字极简主义》一书中这样感慨:

“我们注册了这些服务,购买了这些设备,都是出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但多年之后,我们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被这些设备的影响力所支配,让其越来越多地控制我们的时间、感受和行为。”

数字时代的进程只会加速不会停止,平台的算法推荐应该得到管控,还是要强调扰动性和随机性,可能从平台的角度来说,算法推荐是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表现,但它的“局部”最优,却造成了“全局”最差。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鱼目混杂的网络之中保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这样或许我们才能成为那20%的“大聪明”。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