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从事国企改革服务,当然非常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就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图,为接下来五年、十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改革工作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虽然我们要突出重点学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内容,但是也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改革部署深入学习,毕竟,几乎所有深化改革之举都涉及国资国企,必须全面系统学习,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决定》要求。明律师在学习《决定》之时,也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今天我们聊聊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优质金融服务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民生福祉、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途径。

因此,为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精准滴灌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决定》要求“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积极发展科技金融,通过央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商业银行科技贷款等工具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持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市场和绿色金融产品,通过支持“双碳”目标的发展,满足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从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节约能耗等各方面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健全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注入动力。

四是积极发展养老金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丰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积极发挥金融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是积极发展数字金融,通过金融业与数字化相结合,促进金融和数字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六是健全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的统计口径和考核评价制度,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五)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各个领域,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但是,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尚不平衡不协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中小微企业不够充分有力;一些地区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偏离定位、治理失效,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

为此,《决定》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准确定位,坚守主责主业。立足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篇大文章。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做优做强,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中小金融机构要减量提质、优化布局,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强化职能定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保险、信托、理财、证券等金融机构要专注主业,规范发展。

二是要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党建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加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职行为监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要求,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尽职免责规定,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不搞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伪创新”。

三是要强化监管和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强宏观审慎评估,强化对服务实体经济的引导和激励。完善金融监管规则标准,对服务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差别化监管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金融机构偏离定位和盲目扩张行为。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优化股东利润考核和评价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实现适当利润。健全资本补充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