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光中

12月14日是余光中先生的忌日。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在台湾高雄医院逝世。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并称之为自己的“四度空间”。对于国人来说,说起余光中,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就是他那首著名的诗《乡愁》。

  •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因为这首诗,他被称为“乡愁诗人”。如去认为,这是唯一一首能够和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又名《国殇》)的影响力相提并论的现代怀家绝唱。

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

  • 《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余光中能写出这样的诗,和其人生经历有关。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余光中随父母迁往重庆,并在那里度过了中学时代。

抗战胜利后,余光中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随后在香港、台湾、美国等地都有较长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尽管一生都在迁徙,但是余光中始终葆有故乡情结。余光中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妻子是江苏常州人,因此、他也常以江南人自居。抗战时期,他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也觉得自己是蜀人。

当他的这种故乡情结从笔下缓缓流出的时候,就成了柔情似水的思乡诗篇。除了上面那首《乡愁》,他的另一首思乡之作《乡愁四韵》,还被著名音乐人罗大佑谱曲演唱,成为传世经典。

余光中夫妻和四个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光中夫妻和四个女儿

曾有一段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是这么说的: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其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代表着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主张西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关于这段话中“回归”二字,余光中先生自己其实也有一句名言表达了同样意思:“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