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中国诗词长河中,齐己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唐末五代那样混乱晦暗的年月里,厚厚的《白莲集》是他诗意一生的见证,这是齐己的幸运,也是中国诗歌的幸运。
齐己(863—937):唐朝晚期著名诗僧,出家前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宁乡祖塔乡人
唯一的选择
晚唐,当时一个官僚刘允章形容这是“国有九破”“民有八苦”的社会,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个叫胡得生的男孩,就出生在这兵荒马乱的大沩山里。
他是沩山同庆寺一个佃户的儿子,家境贫穷,父母早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胡得生7岁就到同庆寺干活,在这里获得容身之所和学习机会。同庆寺由禅宗“一花五叶”之一的沩仰宗开山祖师灵祐所建,属于密印寺的附院,灵祐过世后就葬在这里。胡得生出生时,灵祐过世才几年,寺内法雨甚隆。胡得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开始习得诗文,并且早早展示了过人的诗词天赋。他热爱写诗,非常勤勉,一边放牛一边不忘琢磨诗句,随时用竹枝写画即时的灵感。寺僧们甚感惊异,纷纷劝说他出家,相信他可以做一个出色的诗僧。
唐朝和尚由政府奉养,免除徭役赋税,社会地位较高,诗僧尤其如此。一个有才的穷人孩子,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或者做诗僧,都是不错的职业道路。对胡得生来说,却只有一条路可以选。唐朝《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唐朝诗人罗隐就因长相不如人意而屡试不第,史称“十试不第”,温庭筠也因为长相问题,多次考进士落榜,一生郁郁不得志。胡得生脖子上有个明显的大瘤子,想要通过科举获取功名,颜值过不了关。
没有选择的胡得生做了和尚,取名“齐己”,成名后因为脖子上的大瘤子,又得名“诗囊”。
《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第11期 《大诗僧齐己:死也何忧恼,生而有咏歌》
披着袈裟的才子
齐己天性颖悟,少年成名。出家以后,更酷爱吟诗,他说:“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又说:“是事皆能讳,惟诗未懒言。”他认为自己受了诗魔的差役,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回避,只有作诗却不能懒惰。为了作诗,有时连禅诵主业都耽误。他视一起编诗联句的南徐刘员外为知己,向他表示要毕生忠于诗道:“风雅谁收我,编联独有君。余生忠此道,万事尽浮云。”
齐己不但自己苦吟,还勉励青年成就诗业,他在《送朱秀才归闽》中说:“努力成诗业,无谋谒至公。”他有好诗之名,而且从不觉得这个名称有不妥而推辞,他曾在《自贻》中说:“名在好诗谁逐云,迹依闲处自归来。”他对自己的诗作也很自信,“无惭孤圣代,赋咏有诗歌。”他甚至相信自己的诗歌可以传世而不朽,在《示诸侄》中说:“死也何忧恼,生而有咏歌。”他与官员交往用诗,与文人交往用诗,与修行人交往用诗,与兄弟子侄交往用诗,诗歌是他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他的日常生活。
一次,一个同样有诗名的和尚乾康前来拜访。齐己听说过乾康的名气,但是俩人素未谋面,所以准备考一考,他故意派一个小和尚到门口对乾康说:“我师父的门槛很高,不是诗人不见。你写一首诗作为门刺,我师父看了以后再说。”乾康一听,哈哈大笑,立即吟了一首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幛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齐己见到这首诗后,喜不自胜,立即出门亲自相迎,俩人一见如故。
大约唐朝的诗人都喜欢这样在门口开考场,考试过不了关,连门都进不了。
齐己在40来岁首次去拜访当时的诗坛泰斗郑谷时,也同样吃了闭门羹。这次见面很有戏剧性。齐己写了一首献诗上门求见,诗的内容是:“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几梦中朝事,久离鹓鹭行。”郑谷看了以后,说,“请改一字,方得相见”。齐己只好打道回府,过了几天,再次上门,将“别下著僧床”已改为“别扫著僧床”。郑谷看了大为赞赏,从此俩人结为至交。
在郑谷的指点下 ,齐己的诗歌有了很大进步,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言,齐己诗“一经都官郎(郑谷)点化,《白莲集》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认为齐己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唐释能诗者众……要当以齐己为第一人”,这是后世对齐己诗才的一个评价,给予了他很高肯定。《全唐诗》中收录齐己诗歌814首,数量在全书中排名第五。同时,齐己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很有造诣,他所作《风骚旨格》是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创新性强且影响深远的诗格类著作,在晚唐五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忧国忧民的和尚
齐己在同庆寺幼年出家,20来岁受具足戒,之后开始云游四方。他年轻时游历过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在署为荆南僧正之前,大部分时间在岳麓山道林寺和庐山东林寺度过。齐己一生,历经唐末军阀混战到五代时期的割据称雄,游历所到之处,干戈遍地,百姓离散,生产停滞,社会动荡不安,现实惨状深深地刺痛着这个一腔热血的僧人。
所以,齐己的诗歌除了清幽雅致的佛门调性,还有很大一部分诗歌,表达了他强烈的儒家入世情怀。《与崔校书静话言怀》云:“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清晰表明他事佛为儒的态度。《唐才子传》中记载,齐己“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也说明他是一个不被条条框框约束的人。早年的贫困经历和出家生活,让他对社会现实感受更深,感时伤逝,忧国忧民,批判战争、鞭挞暴政,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他的《西山叟》堪比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西山中,多狼虎,去岁伤儿复伤妇。官家不问孤老身,还在前山山下住 。”西山狼虎成灾,伤害了老人的儿子和媳妇,但老人不惜生命仍然选择居住在与狼虎紧邻的山下,这是因为官家更可怕,此诗深刻地揭露出苛税“猛于狼虎”“甚于毒蛇”的残酷社会现实。
另一首《耕叟》诗中写道:“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官仓鼠雀群,只待新租入。”春风暮雨,夫妇辛勤耕作,却连自己的孩子都喂不饱,家徒四壁,这是什么原因呢?土地贫瘠,税赋却重,官仓里的老鼠和鸦雀,急待着新谷,官府的人,不也如这群鼠雀一样吗?他们如此贪婪又急不可耐,眼巴巴地守着农户的田地,只等新谷收成,即刻就要抢去。那这家人怎么活呢?孩子饥饿的哭泣声有谁听到呢?齐己这诗,真是字字泣血,令人痛彻心扉。
除了对底层百姓寄予深切同情,齐己也把批判的利剑指向统治阶层。《轻薄行》写道:“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五陵春暖芳草齐,笙歌到处花成泥。日沉月上且斗鸡,醉来莫问天高低。伯阳道德何唾咦,仲尼礼乐徒卑栖。”这些贵族纨绔子弟纵情声色犬马,斗鸡走狗,公然鄙视道德、轻视礼乐,真是世风日下,齐己发出类似“国将不国”的悲叹。
齐己相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他认为是因为统治者巧取豪夺,骄奢淫逸,才种下亡国丧家的祸根,“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因为时代和个体的局限,他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但作为诗人的直接观察,仍然非常发人深省。他深刻揭露统治者破坏道德秩序,目的是要恢复社会规范,匡扶社会正常的风俗教化。
《浮云行》写道:“大野有贤人,大朝有圣君。如何彼浮云?掩蔽白日轮。安得东南风,吹散八表外。使之天下人,共见尧眉彩。”在齐己看来,贤人圣君各个朝代皆有,即使在国势颓败的当下,也不例外,只是因为浮云蔽日,暂时看不到而已。但只要春天到来,东南风劲吹,即可云开雾散,天下之人都能重见贤人圣君。
齐己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但并非书斋里空谈,尤其青年时期的他,急切渴望能够得遇明主,让自己能够大显身手,实现抱负。在《古剑歌》里,可以读到他挚热的激情和理想:
古人手中铸神物,
百炼百淬始提出。
今人不要强硎磨,
莲锷星文末曾没。
一弹一抚闻铮铮,
老龙影夺秋灯明。
何时得遇英雄主,
用尔平治天下去。
作者笔下的古剑为神物,系百炼百淬而成。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古剑依旧锋利,散发着凛凛光芒,弹抚之间,铮铮有声。在古人的诗歌意象里,宝剑被广泛喻为英雄俊杰,如王维诗句“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里齐己以剑喻己,希望有朝一日能与“英雄主”风云际会,共同平治天下。为帝王之师,辅佐帝王成就天下大业,一直就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然而,齐己这个有才情的和尚,赤子之心,忧国忧民,却只能空怀一腔抱负,因为他最青春的年华,正逢唐王朝一泻千里的颓败,谁也无力回天。唐亡朝最终在907年彻底灭亡,此时齐己44岁。
937年,齐己逝世于江陵。他对死亡是超脱的:“了然知是梦,知觉更何求。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云无碧空在,天静月华流。免有诸徒北,时来吊石头。”
人生不过是大梦一场,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人死了,如同灰飞烟灭。但是齐己这抹孤烟,一直没有消散,他以诗文的形式,一直萦绕在时空里。
文 | 胡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