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广东省深圳市和广州市是如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
这场发布会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系列发布会的第六场,也是2024年的最后一场。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左金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
不同科室间同岗同级人员的
绩效工资差距控制在1.8倍以内
徐小平在发布会上表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自2012年运行以来就实行一套全新的人事薪酬制度,并持续优化调整:
一是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核定的人员总额范围内,实行「自主设岗、自主定薪、自主招聘」,让「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
此外,还持续优化了结构,设立了医生辅助岗位,增加了护理人数,2023年,医院床人比、医护比达到1:1.9和1:1.5。
二是实行「以岗定薪、同岗同酬、责薪相适、绩效管理」的薪酬体系。建立「固定为主、绩效为辅」的分配制度,员工固定薪酬占比约70%,同一职系、薪级的员工在不同科室的固定薪酬相同,保障儿科、全科、产科等相对弱势科室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
同时,在绩效考核方面,以员工工作表现、成本控制、质量与安全、患者满意度为主,与科室的创收、药耗收入脱钩,激励员工履职尽责,促进临床服务数量和质量并重。
三是理顺不同职系、不同科室的分配水平。一方面,根据医疗、医技、护理、行政人员岗位,分类核定固定薪酬,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医生的核心价值。
另一方面,设置综合加权系数,调整不同科室之间同岗同级人员的绩效工资差距,目前,普遍控制在1.8倍以内。
在介绍推进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和提升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方面采取的措施时,徐小平表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先行先试,探索与港澳的医疗规则衔接,推动「医疗、药械、人才」互联互通:
一是医疗通。
作为内地首家香港医疗服务费用异地结算单位,承担实施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病人先导计划」,已累计服务港籍患者16.7万人次。率先探索救护车跨境通行、人员签证与跨境执业等规则贯通。
二是药械通。
作为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医院已获批使用27种进口药品、17种进口医疗器械,累计使用超5000人次。
三是人才通。
建立香港医生与内地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机制,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实现在岗位聘用、科研立项、学科建设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同时,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在临床肿瘤等7个专业开展试点,遴选9家医院37个专培基地,共有121名学员入培。
在介绍如何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时,徐小平表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深港医疗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深化医改的「试验田」,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持续探索具有深港融合特色、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路径:
一是公平公益办医。
首先,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保障医院公益性。
第二,设立「病人紧急援助基金」,多渠道筹资,用于资助医院困难病人。
第三,设置全科门诊,推行「先全科、后专科」的院内分级诊疗体系。
第四,实行打包收费,建立自我控费机制,比如住院基础诊疗服务费实行定额收费,包含诊查费、护理费、注射费、吸氧费、换药费、雾化费等六大类75个诊疗项目。2023年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超过37%。
二是专业循证行医。
医务人员以固定薪酬为主,实现安心、放心执业;对收受红包、回扣等行为「零容忍」,坚持循证医学,做到合理诊疗。2023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4.5%,药占比下降到19.0%。
三是促进医患互信。
提供专家领导下的团队诊疗服务,患者按科室挂号,由科室根据病情需要安排合适的医生提供诊疗服务。设置病人关系科,制定《病人约章》,对医闹、医暴「零容忍」,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为所有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充分保障患者和医院双方的合法权益。
这一市全市公立医院
均没有负债运营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在介绍落地实施三明医改经验时表示,广州加强待遇编制保障,一方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注重固定薪酬占比、医院内部、不同级别医院「三个结构」平衡,市、区两级公立医院人员平均薪酬差距缩小至5%以内,并不断提高薪酬固定收入部分的占比。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编制投入,近年来,广州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编4159人,为3家市属医院增编282人,有力提升医务人员归属感。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在介绍落地实施三明医改经验时表示,深圳市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调整了近5000项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等服务价格,重点支持护理、儿科、中医等学科的发展,提高的部分主要由医保基金来承担,2023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4.4%。
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付费的病例占比达到99%以上。深圳还建立国谈药、「岭南名方」等医保单独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入院。
「十四五」以来,深圳市整个市级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个亿,年均增长11%。建立「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在全面落实政府六项基本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加大对公立医院基本运营、科研、教学、人才引育投入力度。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4%,全市公立医院均没有负债运营。
陈清在介绍如何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时表示,深圳市启动「编制池」改革,解决高层次医学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入编问题。推行人员总量管理,努力实现编内编外人员「同工同酬」。
拓宽财政、医保、价格等薪酬保障来源,优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医院不同科室之间薪酬的差距,逐步缩小奖励绩效工资占比。整个2023年全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比达到52.1%。
「在这里我还特别讲一下,我们深圳在推进医院评审标准国际化方面也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且在香港成功运用到境外医院的评审评价中。」陈清表示。
「罗湖医改」曾作为深化医改的典型经验。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左金平表示,罗湖区将5家区属医院、48家社康机构整合成统一法定代表人的紧密型医院集团,实现一体化管理,组建医学检验、放射影像等14个资源共享中心,让老百姓获得品质相同的服务。建设集团老年病医院、中医院康复分院,补齐辖区护理、康复等接续性服务资源。此外,对辖区27家社会办社康机构统一管理和考核。
罗湖区强化社康机构能力建设。2017-2023年,社康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由844平方米增加至1081平方米,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从2.1名提高到7.2名,社康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的比例从39.9%上升到62.4%。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罗湖区实行分级财政补助政策,对于社康机构的门诊补助标准高于医院,对专家下社区实行额外绩效补贴。将健康素养、健康社区建设、托位建设、传染病防控等指标纳入各街道绩效考核,同时以医疗质量、公共卫生、居民健康管理等内容为主,建立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医疗集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集团的薪酬调整、领导班子选拔任用、财政补偿等挂钩。支持集团统筹使用人员,社康全科医生待遇不低于集团医院专科医生平均水平。
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提高到45.4%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在介绍广东省如何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时表示,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医疗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为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广东省推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要采取以下方面措施:
一是统筹配置,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组织5家国家和省级医院,「一对一」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市级医院,努力提升市级医院专科医疗服务水平;我们也组织73家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全省113家县级医院,做强县级医院;采取巡回医疗队等一揽子方法,每年派出超过1.2万人次的临床专家下基层。
二是服务同质,让县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立得住」。
在县一级,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改造建设189家县医院,发挥县域「龙头」作用,建成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急诊急救中心」,规范建设肿瘤防治、微创介入、重症监护等五大「临床服务中心」,让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在县域内就近救治。
在乡镇一级,着力提升47家「人口大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改造建设127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村一级,建好2.5万家村卫生站,努力让村医收入有保障、村民医保能报销。
三是数字赋能,让线下线上诊疗「联起来」。
全省所有三级医院、90%二级医院可以实现预约诊疗、手机付费等智慧医疗服务,日间病房也覆盖了所有三级医院。「粤健通」电子健康码在省内2675家医疗机构能够一码通用。
目前,近80%的三级医院预约诊疗时段可以精确到30分钟以内,检验检查报告大部分可以在手机上查看。
这些年,全省县域内、市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85%、95%左右,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这一目标。
陈清表示,深圳市通过「一套机制」来夯实基层。市人大常委会将社康服务扩容提质作为「1号提案」,由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牵头办理。对符合条件到社康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财政方面按学历给一次性生活补助,全市每万人全科医生就达到5.2名。
社康机构价格标准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调15%、20%,而医保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高10%、20%。全市有1100余万参保人绑定在基层医疗集团来首诊,医保按照每家集团绑定的参保人数量来核定门诊统筹费用,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这样来比较好地引导健康管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如果签约家庭医生,还可以享受报销90%的医保用药优惠。
孟昊在介绍广州市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服务网络时表示,首先是稳定基层的医疗人才队伍,市区统筹为基层大幅增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补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改革,202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较2021年增加12.73%。
其次,广州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基本服务项目增加到195项。
第三,广州推动资源下沉,城市医疗集团内二级以上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开放30%的门诊号源,推动落实门诊、检查、住院等「三优先」服务机制。
在介绍如何持续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时,刘利群表示,广东省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主要在均衡布局、建强专科、人才激励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
一是均衡布局医疗资源。
依托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优质资源布局到全省,并延伸到整个湾区和华南地区。我们还建立了湾区内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已经开通实现,全省适用「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医疗机构已经覆盖到45家。
二是加强专科内涵建设。
持续通过资源倾斜、设备迭代、政策集成、团队引进等方式,打造了一批技术过硬、群众认可的重点专科,比如呼吸、肾脏病、眼科、心血管、肿瘤等专科群。目前,全省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207个。
三是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实施「广东特支计划」,培养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分别一次性给予80万和50万的生活补助。落实「两个允许」,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现在已经提高到45.4%。
鼓励人才下沉,对支边和基层专业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全省中高职称医护人员比例达到44.4%。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