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6日发生了一件举国哀痛的事情,国务院副总理全国劳模陈永贵就是在这一天去世了,伟人的逝去,是一件哀痛而沉重的事件,举国都为他进行进行默哀。

人们悲伤于一代英杰最后却因重病离世,哪怕拥有无数的丰功伟绩,最后都不敌死亡,也为这位伟人惋惜和感到难过,更是为新中国失去这么一位人才而感到可惜。

面对这么一位功勋卓越的伟人,大家对于他追悼会的规模却有些犯难了,各种缘由争论不休,最后是邓小平出面,这才定下了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坎坷童年

提起陈永贵,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头上的白毛巾,这已经成为了他的身份象征,人们看到他头上包裹的白毛巾就知道,此人就是陈永贵,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本是农民出身,投身于农村事业,头上的白毛巾也是农民的象征之一。

1915年他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农耕家庭,在他五岁时,家乡因为地处偏僻,还遭受了旱灾,不仅颗粒无收,还闹起来饥荒,一家人只能去乞讨,乞求别人给他们一些吃的,在此期间,他们遭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对待。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父亲把他的妻子和女儿卖掉了,只为日子过得不那么辛苦,起码妻子和女儿还可以去大户人家做工,以此来养活自己,不用再受吃不饱的苦和别人的白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把妻女卖掉的钱仅仅支撑了他们过了一年,隔年的天灾又一次来临,甚至比上一次更加的猛烈,陈父期盼着丰收,但是上天依旧辜负了他,最后他不可忍受这种生活,选择了自杀。

为了更好地生活,她的母亲选择了另嫁他人,留下来年纪尚小的陈永贵,他靠着乡亲们的资助,以及给有人人家做帮工赚钱养活自己,他小小年纪吃苦耐劳,对于农活更是十分的熟练,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对于母亲的改嫁,他也没有心怀怨念,反而是经常用自己的钱去资助弟弟妹妹,还心心念念以后赚钱孝敬家人,他七岁时便开始做各种农活,对他而言,积累了各种的经验,也为他后来进入基层提供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可怜见,他在艰难求生时,遇见了一位贵人,一户李姓人家看到他如此艰苦,心生怜爱,便收他作为义子,让他摆脱了给人做苦力的生活,让他平安长大,还为他讨得了一门亲事,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也是因为如此,他在寨子里扎根,他一如既往地勤快认真,乐善好施,赢得了村里人的尊重,虽然他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过却凭借他自身的人品,多年以来致力于帮扶父老乡亲,也成为了那一带有名的后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像陈永贵这种农民自然成了最大的赢家,得知这个消息的他欣喜若狂,在改造中更是卖力干活,得到了组织的赏识,大寨村党委书记对他的工作能力十分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再次遇到了贵人,得到了大队书记的认可,在书记的开导下,他进一步了解到了党的工作,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他没有读过什么书,却懂得十分多的大道理,这也得益于书记的栽培。

投身农业

在土地建设的时候,他一身农活本领发挥到了极致,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已经是村里民兵组织的一员,用自己的行动保家卫国,保卫村民,默默在身后支持红军的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凭借自己优异的能力,勤恳认真的态度进入人民公社继续为百姓服务,还担任了生产组的组长,也算是小有成就,在生产队里,他积极发言,为大寨的建设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生产组的组长,责任是很大的,他团结乡民,带领年轻人大搞建设,让村民之间组成队伍,形成良性的竞争,有了动力,村民们更加的卖力工作,到了收获的季节时,不出意外他们的收获是最多的。

他第一次担任领导者的决策,没想到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副强心剂,村民对他也是十分的认可,但是在田地里耕作不可能一直都是顺利的,恰逢干旱,给了他有一个严峻的考验。

因为田地干旱,农作物的收成并不好,这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由于太久没有雨水,所以田地干涸难以开垦,只能多浇水施肥,甚至有时候在弄好一亩田地后,第二天田地就会又变得干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用锄头开垦,陈永贵自然看不下去,不忍心田地就这么糟蹋了,所以他带领青年人走到了前线,顶着烈火朝天的太阳,在田里耕作,力求保全农作物的产量。

他乐观积极,不被困难打倒,在大家因为遇到困难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站出来做表率,一个人一马当先,埋头耕作,这份坚持也感动到了原本放弃希望的村民们,通过大家的一直努力,总算没有重现当初旱灾的惨状。

1959年陈永贵被评为劳动模范,获得邀请前去北京参加国庆盛典。第一次到这种大地方,他也没有怯场,反而侃侃而谈,介绍自己以及总结汇报村子的情况,在持续几年的自然灾害面前,他没有为国家添一点麻烦,反而用智慧为国家解决了不少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带领着村民,从一众的生产队伍中脱颖而出,全村上下齐心协力,致力于建设美好的家园,在灾害过后,也带领着村民进行生产建设的恢复,他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指示,把原本落后的小农村变为先进的大寨。

到京赴任

1963年,陈永贵的贡献越发的大,他的努力也被毛主席看中,他听了山西省对陈永贵的报道后,对他的事迹格外的感动,也是这次,他得以去北京述职,从此陈永贵的名头响彻新中国,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勤恳实干的干部。

他的做法值得让全国其他地区学习,连带着他所处的大寨,都是全国生产队应该学习的模范,在农村深耕多年,他积累了经验,还积攒了人气,为以后改革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有想法是不行的,这个道理他在作为生产队长的时候就就明白了,为了更好地把想法付诸实际,他重新捡起了自己没有学过的课本,尽管生产队的工作是繁忙的,他依旧会抽出时间来学习课本,练习写字。

在他进京汇报工作之后,中央广播电台对他做出了极高评价。就是因为有主流媒体的传播,他的大寨精神家喻户晓,后来,他的做法取得了很好地成效,哪怕是在其他生产队也是行之有效的,就连周总理都呼吁大家学习大寨模式。

在北京期间,他见到了许多党中央的高层领导,与他们谈话交流,这在以前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不仅如此,就连节俭的毛主席都为他办了一场宴会,以此表达对他的重视,此时的陈永贵已经50岁了。

他绝对是大器晚成的人物,毛主席对他也十分的欣赏,认为他在五十岁的年纪敢为人先搞出了一个全国的模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他的期待,这也为他后来从政买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陈永贵进入山西农业厅任职。到了省里,他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了,他并未因为自己熬出头了感到沾沾自喜,反而还去乡村实地考察,听取村民们的意见,也因此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三年后,他再次因为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央工作。六十年代末的新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困难时期,彼时的新中国致力于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并举,但是生产力落后,也正是这个时候,我国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陈永贵因为其出身农民所以受到了高层的青睐,不仅如此,他还在我国迫切需要改革时,提出了“三三制”工作法,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毛主席所采纳,并且迅速推广到了群众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贵前半生一直在一所小寨子中度过,但是他自立自强,冲出来那一片天地,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才华,他所提出的“三三制”合理的安排了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创新性地解决了各种冲突和问题,为农业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三三制”工作法深得毛主席的满意,甚至在会议上朗读了他的舒心,并且大加鼓励,他的这一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后人常说,他是真正理解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人。重视实际,“三三制”防止有的人当了干部之后就脱离群众。

“三三制”工作法,即使放到现在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陈永贵有如此高的思想高度,与他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在基层工作的许多年,让他对脱离基层的做法格外的敏感,他向毛主席提出“三三制”也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害怕自己与基层脱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也命也

一直到1982年,随着国家的发展,大寨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国情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寨停止了集体生产,变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寨的模式也成为了历史,江山一代胜一代,中国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陈永贵也因为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大寨模式又好又坏,虽说创建之初是适合新中国的发展的,但是过了多年,大寨模式已经不复从前,从一开始的务实变成了后来的扩张型模式,被时代淘汰,陈永贵本人也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国家考虑到他的贡献,还是让他在北京定居,并给予副总理一样的待遇,但是他并没有认同这一做法,陈永贵觉得自己已经辞去了副总理的职位,那么也不会再享受这种待遇,决定搬回老家山西,不过最后还是被留在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职时,每一刻都在为国家担忧,都在为农业有心,辞职之后也并没有闲着,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彼时的主席邓小平,最后,他也如愿的来到了郊外的一所农场当顾问,发挥着自己的余温。

根据报道,陈永贵有一天突然在工作中晕倒了,邓小平主席按照副总理的规格为他安排了体检,结果令人十分的悲伤,他患上了肺癌晚期,已经无力回天了,邓小平也十分的难过,中央为他安排了最好的医生治疗。

在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后,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比自己身边大部分人都看得开,他在自己还有意识的时候,见到了自己曾经并肩而行的战友,还有许多共同奋斗过的老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临终的前一刻,他在怀念自己大寨村的生活,想念在艰苦日子里大家的奋斗,口中的话断断续续,只有泪水不断地奔涌,他还叮嘱要把他的骨灰撒在自己奋斗过的大寨土地上。

他去世之后,葬礼成为了许多人头疼的事件,对于这么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农民,我们本应该厚葬,但是他曾经担任过国务院的副总理,如今辞职了,一时间,大家也不知带该用什么规格去安葬,最后还是邓小平一锤定音。

在争论不休之时,邓小平代表党中央明确的提出,追悼会的规格应该按照副总理的进行,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但是他的贡献是无人可以质疑的,虽然陈永贵希望一切从简,但是中央给了他尊重和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贵在工作中勤恳敬业,让无数百姓填饱肚子,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无愧于国家和百姓对他的信任,无愧于“功盖虎头,绩铺大地”。尽管人非完人,总会在某些时刻做错,但是并不会掩盖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