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出生在重庆一个寻常的农村家庭。我是屋头的老大,后头还有个老弟。
“南米北面”,我们屋头在南边,雨水多,按道理应该是以大米为主食。
哪晓得我们村儿位置偏,三面环山,地少人多,而红苕和苞谷耐旱不挑地,所以在好多时候,红苕、苞谷等杂粮顶替了主食的位置。
只有屋头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才能经常吃到软糯香甜的大米饭。
我经常听村里人说,这辈子要是能好好吃一顿大米饭就心满意足了,由此可见大米饭的金贵。
因为村儿位置偏,每天我和老弟要走差不多十里路去学堂。
那时候吃的都是红苕苞谷饭配咸菜,没啥油水,还没放学我的肚皮就开始“咕咕”叫个不停,走十里路回到家,饿得腿都软了。
一进屋,老弟就在屋头到处寻摸吃的。
记得有一回,灶房里头不晓得从哪儿冒出来半碗米,我和老弟一看到眼睛都亮了。
我爸爸经常跟我说,我是大哥要懂得让着点老弟,这些话我都记在心上。
于是,我拿过两个碗,把那半碗米匀成两份,虽说是两份,其实有一份稍微多了点。
我把多的那碗给了老弟,老弟几下就把米扒拉完了。吃完饭,爸爸从田里干活回来了。
他看到灶房的半碗米不见了,问是不是我们两个吃了,我和老弟看爸爸脸色不对,晓得糟了,都不敢出大气。
我想了想还是认了,说这米是我自个儿吃的。
爸爸听了火冒三丈,正要动手的时候被妈妈拦下了。
我看妈妈脸色不好,立刻就猜到了啥。
妈妈哭着说:“就半碗米嘛,犯得着发恁个大火吗?”
爸爸轻轻叹了口气,“这碗饭是我专门给你煮的,哪晓得被这两个小鬼头吃了,我能不冒火吗?”
这时候,我才晓得妈妈病了。
妈妈身体本来就弱,最近因为累过头病倒了,爸爸很疼妈妈,去隔壁借了点米。
那年头大旱,加上妈妈看病花了不少钱,年尾了,家里都快没米下锅了,爸爸整天眉头紧锁,不停地叹气。
妈妈的意思,让爸爸去伯伯家借点米,过年了要给孩子改善下伙食,吃点白米饭。
爸爸听了,闷着脸,说他不去。
伯伯家本来和我们住一个村,前几年搬出去了,离我们村差不多七八里路。
他们村的水田肥,新修了水渠,不愁没水,所以粮食收成一直挺稳当。加上伯伯有经商头脑,靠做生意日子越过越滋润。
伯伯是家中的老大,可能因为他身板高大,从小,爷爷奶奶就偏心伯伯。分家的时候,爷爷偏心伯伯,把大房子给了伯伯。
从那时候起,爸爸和伯伯就有了疙瘩。
爸爸和伯伯的脾气都随爷爷,都很固执又好面子。
这几年,爸爸和伯伯又因为些小事儿关系更僵了,两家平时不怎么走动,只有过年才互相串门。
妈妈身体不好,走不了远路,既然爸爸不肯去借米,妈妈只好叫上我和老弟,让我们去伯伯家借10斤大米。
记得那年是79年,我刚好12岁,老弟比我小四岁。我因为经常帮家里干活,提10斤米对我来说不算啥。
妈妈叮嘱了一番,我和老弟就出发了。
道上,老弟一直追问我,今儿晌午会不会在伯伯屋头吃饭。
我摆脑壳,妈妈吩咐了,喊我们两个早些归家,老弟一听,脸上就显出失望。
行了一个钟头后,我们到了伯伯屋头。
正巧遇到伯母要出门,伯母瞧见我们两个来,她好热情地喊我们进屋,给我们拿了些饼干。
那时候,饼干可是稀罕物,只有逢年过节请客才拿出来,可见伯母对我们两个的喜欢。
印象中,伯母性格老实人很好。伯母没得儿子,只有一个女娃儿,她就把我们两个当儿子看。
伯伯他们一家搬走之前,当时我们两家还在一个村里。
伯母晓得我家条件差,每次看到我们,她都会悄悄给我们一些好吃的,比如茶叶蛋和麦芽糖。
所以,这次老弟才不停地问,晌午会不会在伯伯屋头吃饭。
伯母看到我们拿了一个空袋子,她很快就懂了,问我们是不是来借米。
我点头,告诉伯母要借10斤米。
伯母喊我们两个等等,她这就去给我们准备。
没一会儿,伯母就把10斤米装好了。
忙完,她进了厨房,拿出几个煮鸡蛋还有一大块锅巴,用一个袋子装好,喊我们兄弟俩在路上吃。
看着香脆的锅巴,老弟不停地吞口水。
伯母把我拉到一边,小声说:“大崽,锅巴和鸡蛋等出了村再吃,莫让你伯伯看到。另外,现在天气热米容易长虫,回去后喊你妈把米放进米缸里,一定要记到。”
我看到伯母说话很认真,我就重重地点头,让伯母放心。
我和老弟刚迈出门槛,我伯伯就回来了。
我和老弟喊了声“伯伯”,我伯伯只是轻轻点头,他眼睛一直瞅着我肩膀上的米袋。
不知咋的,一看到我伯伯我就有点儿怵,催老弟快点儿走。
等离开了屯子,我俩才大口大口地吃起锅巴和鸡蛋。
锅巴又脆又香,满嘴都是香味,老弟挺乐呵,说要是天天都能吃到锅巴该多好啊。
回到家,妈妈看我俩借到了米挺高兴。
我把米袋递给妈妈,让她赶紧把米搁米缸里。
妈妈有点儿迷惑,我说这是我伯母特意嘱咐的。
妈妈点点头,等她打开米袋,准备把米倒进米缸的时候,突然就哭了起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