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说现在生男孩女孩都一样,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
自己老了生病住院了基本上都是女儿在伺候...
但是事实真就是所说的这样吗?大家真的改变了重男轻女的观念了吗?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男性人口72334万人,占比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简单算一下,男性整整比女性多出3490万!
这个数字比2006年统计的3000万"光棍"还要多,说明这个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了。
从2006年开始,我们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确实一度从畸形慢慢向正常靠拢。
可好景不长,2019年开始,全国男女性别比又开始反弹。
特别是开放三胎政策后,情况更是彻底失控,全国三胎男女性别比飙升到132.93!
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就对应着132个男孩。
有些省份更是夸张到了158.22,这哪还是生育,简直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性别筛选啊!
最为突出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表现。
别以为在江浙沪这样的发达地区,人们就会更加开明。
数据显示,上海的四胎男女比例高达216.6:100!
没看错,是216个男孩对应100个女孩,这个数字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那些总爱嚷嚷着要做"江浙沪独生女"的梦想家们,恐怕要失望了。
再看看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江浙沪和北京、天津的一胎二胎性别比虽然还能维持在110:100的水平。
到了三胎,浙江、江苏、天津立马就原形毕露,纷纷突破140:100。
传统的南方经济大省广东、福建也好不到哪去,三胎性别比同样居高不下。
一个普遍的认知被数据无情击碎,原来重男轻女并非农村"专利"。
城市新生儿的性别比是112.15,反而比农村的111.9还要高!
这个发现令人不寒而栗,说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热衷于"选男"。
现在的情况已经到了令人忧心的地步,街上打开任意一个社交平台,输入"求男宝"三个字,轻轻松松就能看到上万点赞。
底下清一色的"求好运",俨然成了一场全民性的"选男"狂欢。
尤其讽刺的是,那些平日里高喊着男女平等、为女性权益奔走呼号的知识女性,在生育选择上却异口同声地选择了"只生男孩"。
她们的理由听起来更是令人心酸:"女性生活太苦了,妈妈不想让女儿受苦,女宝还是别出生了。"
这种选择背后,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现代科技的推波助澜。
一些医院门口,"性别鉴定"的小广告若隐若现,只要价钱到位,男女随你挑。
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普遍,用钞票和科技来实现性别筛选,已经成为一些家庭心照不宣的选择。
截止2020年,中国适婚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出足足3000多万,这意味着什么?
平均每5个男性中就有1个注定找不到伴侣。
现在婚介所的统计数据更是令人心惊,10个去相亲的人里,8个都是女性。
为什么?因为在同样的年龄段,同样的条件下,男性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事业上,而女性则因为传统观念的压力,对婚姻更加焦虑。
这种焦虑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竞争性储蓄"。
经济学家们发现,在性别严重失衡的地区,家庭储蓄率非常高。
原因很简单,男多女少,竞争激烈,男方家庭为了让儿子在婚恋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不得不拼命存钱。
你得给彩礼吧?得准备房子吧?男女比例越失衡,这些费用就越高。
有的地方彩礼已经从几年前的十几万飙升到了五六十万,普通工薪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职场上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随着适龄男性的增多,职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
数据显示,中层管理岗位上的女性占比仅为22%,高层管理者中女性比例更是低得可怜。
大量女性在工作几年后不得不"主动"选择回归家庭。
这种现象造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男性越多,竞争越激烈;竞争越激烈,人们越要储蓄;储蓄越多,消费越低;消费越低,经济越差;经济越差,就业越难...一个完美的"死亡螺旋"就此形成。
令人担忧的是社会治安问题,研究发现,性别比例每提高0.01%,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就会增加3%。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隐患。
想想看,当大量适婚男性找不到伴侣,当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当经济形势每况愈下,这种不满情绪会如何宣泄?
历史告诉我们,性别严重失衡的社会往往都不会太平。
最可怕的是,这种影响会延续到下一代。
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婚姻的态度往往会更加消极。
研究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独身主义者",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抗拒感。
这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会一代又一代地影响下去。
别以为这种影响只局限于找不到对象的那部分人。
在择偶市场上,那些所谓的"优质"男女都变成了稀缺资源。
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优质"的。
这就导致了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固化的结果。
那些条件稍差的男性,连通过婚姻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都没有了。
趁着大自然还没撸起袖子亲自动手,咱们还是赶紧想办法自己调控吧。
要不然,等大自然开始"调节"了,那可就不是咱们能左右的了。
在这场性别失衡的"盛宴"里,每个人都是"座上宾",就是不知道这顿饭最后谁买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