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约君说

降温了!

未来几天“阿冷”持续发力

广州将在本周日或下周一

出现本轮冷空气最低温,

市区仅9℃上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广州天气)

天气越来越冷,

你是“起床困难户”吗?

闹钟一响就起VS赖床睡会再起,

哪种起床模式更健康?

答案可能让你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视觉中国 文图无关)

不能都怪“懒”

冬天真的太适合赖床了

冬天早上起不来?没关系!

不仅如此,

有约君还想劝各位“早八人”:

不妨多赖床一会

这可不是给“懒”找借口,

从顺应自然的角度来看,

冬天真的太适合赖床了。

1

冬天日短夜长

影响褪黑素分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褪黑素是影响人们睡眠的主要激素,作用是调节生物钟,诱导睡眠。

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受光照影响,在晚上开始分泌,一般在凌晨3~4点时血浆中浓度水平最高。

众所周知,北半球的冬天日短夜长,这直接导致褪黑素分泌的时间也有所延长。

还有研究显示,日照对褪黑素的影响,还可能导致消极情绪的持续时间相对增加,让人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打不起精神,同时影响睡眠。

因此,在褪黑素的强力加持下,想要在天蒙蒙亮时就清醒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冬季低温影响皮质醇分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发现,低温还会影响人体另一种激素的分泌——皮质醇

如果说褪黑素能帮助你睡得更好,皮质醇则肩负着让你醒过来的重任,而冬天的低温会延迟皮质醇峰值出现的时间,导致比平时醒来得晚。

3

冬天独有生活习惯

让人睡得更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在冬季一些特有的习惯也会让人睡得沉,促使人赖床。

比如,冬天人们为了保暖往往紧闭门窗,人体经过一个晚上代谢,房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有所升高,更容易使人昏沉而不容易起床。

又如,人们在冬天习惯盖厚重的被子睡觉,有研究显示,盖重被子入睡能帮助促进睡眠,还可以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褪黑素和血清素,降低皮质醇,解除紧张状态,睡得更香。

4

冬天赖床是人类祖先

留下的”保命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赖床还有一个理由:这是身体在保护你。

人之所以倾向于待在温暖的被窝里,主要是因为人类刻进基因里的节能机制——这种机制来自住在山洞中恐惧饥寒的祖先们的经验,即尽可能地保存能量,并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伤害。

人类是恒温动物,为防止体温过低导致的低温症,大脑会密切监测身体热量水平。身体对抗低温的方式,除了降低能量消耗,还会降低血流速度,因此皮肤和四肢最先感到寒冷,肢体也变得僵硬不灵活;与此同时,皮肤受体会向下丘脑发送信号,下丘脑就会随之启动一种升温模式——颤抖。

所以冬天起床前,我们总会经历这种“懒得动”、一旦身体探出被窝就冷得“哆嗦”的过程。

综上来看,冬天赖床也算是一件“天经地义”事了。

冬天适度晚起

有益心脑血管健康

如果上述理由还不足以说服你,冬天赖床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能保护我们的心脑血管

尤其是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起床晚一点、慢一点,不但能给心血管系统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有时还能救命。

冬春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尤其是凌晨到早清晨,此时人在睡眠状态下,心跳和血流速度都变慢。而健康成年人一般在早上5点~9点血压最高,这个过程称为血压的“晨峰”。

试想,如果此时猛地起床,身体迅速进入兴奋状态,血管应激迅速收缩,心脏需要加大负荷来保持血液循环,可能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慌等心脏不适,严重的还可能造成脑卒中、心梗、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心脑血管意外。

研究:

适度赖床改善认知功能

大脑或更健康

2023年10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睡眠研究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整理了1732名参与者的睡眠数据后分析发现:

  • 研究参与者中,年轻人更喜欢赖床;

  • 赖床者晚睡的比例比不赖床的高出4倍;

  • 赖床的人在工作日的午睡时间也略短,比不赖床的人平均少13分钟;

  • 半小时的赖床对夜间睡眠或睡眠惯性(早上不太清醒的感觉)没有负面影响;

  • 赖床对情绪、困意或唾液中的皮质醇含量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综合多项数据,研究人员认为——

与早上闹钟响起后立刻起床相比,设置重复响铃的闹钟,并且在第一次闹钟响起后再睡上20~30分钟、赖会儿床,或可改善大脑认知表现,减少身体疲倦感,让情绪状态更加积极。

尤其对于爱熬夜或不午休的人来说,适当“贪睡”能帮助他们从昏昏欲睡中逐渐清醒过来,对大脑和身体来说更加有益。

不过,研究人员最后也强调,赖床并非适合每个人,赖床时间也不宜过久。

赖床多长时间为宜?

这几种情况建议赶紧起床

说了这么多,冬季到底该如何起床?赖床多久为宜?

总的来说,冬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晚睡熬夜,赖床时间不宜太久,最多不超过30分钟。

此外,对于“起床困难户”必备的闹钟,其设置也有讲究:

①声音建议选择比较柔和、舒缓的铃声,避免过于刺耳。

②音量建议设置成逐渐增强模式,让大脑有适应的过程。

③闹钟不宜设置过多、过于密集(比如每三五分钟就响一次),否则会加重起床焦虑。

如果感觉意识开始逐渐清醒,赖床时间建议5分钟为宜,可遵循“221”起床原则,即睁开眼后先在床上躺2分钟,起来后坐2分钟,坐到床边等1分钟再站起来活动,给心脑血管一个缓冲时间,还可以增强四肢的灵活性,提高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防止受伤,这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起床后感觉身体很疲惫,意识也不是很清醒,可适当延长赖床时间,但最多不要超过30分钟,否则会抑制大脑和身体的机能,重新进入睡眠状态,反而不利于清醒。

但是,如果醒来后感到肚子很饿,或是有尿意和便意时,哪怕再冷也不要赖床太久,要及时补充能量或排空,否则对消化系统以及肾脏、肛门等造成伤害,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要提醒的是,这里的赖床指的可不是“躺在床上刷手机”。刷手机会对大脑产生持续的、高强度的刺激,不但会让你更难从被窝里出来,还会逐渐拉高大脑对信息刺激的耐受阈限值,原本能让你快乐一整天的“剂量”很快就不再起效,长期下来还会影响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模式。

综合自科普中国、腾讯医典、中科院物理所、上海科技馆公众号、健康有约

图/视觉中国、微博截图

编辑/李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