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英伟达被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宣布立案调查这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源于英伟达违法事实比较清楚。2020年,中国批准英伟达收购以色列公司“迈洛思科技”(后者的核心技术是板间高速通讯,比以太网更快)。但批准有条件——有7条要求(其中两条保密),而核心要求即不得搭售、6年内必须按照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原则,给中国市场卖显卡以及配套设备。
显然,英伟达在中国的举动完全相反,配合美国对中国客户限售(只出售阉割版)、禁运。依照《反垄断法》对其调查罚款是板上钉钉。且英伟达在全球都有搭售行为,比如要求买算力卡的云服务商,必须购买英伟达的通信电缆(连带着通信协议)。中美欧先后启动对英伟达反垄断调查,同样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具体情节有差异)
“意料之外”则在于,英伟达违法事实清楚且持续4年多,为何偏偏选择在此时启动所谓调查。
精心选择的时机
此前,中美技术和产业对抗上了新台阶。美国将136家中企(全部为芯片产业公司)列入“实体名单”(12月)。至此,有800多家中企在该名单上。中国则宣布禁止两用技术和两用物项,特别是镓锗锑、石墨和超硬材料出口美国。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做法,是禁止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口相关金属材料。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类似美国的长臂管辖手段。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英伟达被追究违反《反垄断法》和当时的批准条件。纵观从2019年到现在,英伟达在AI产业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强势供应商变成垄断供应商。事实上,英伟达的AI芯片在全球占有率高达80%。
中国监管机构清楚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但面对英伟达一直存在的问题,现在表达强势态度反击,而不是两年前,甚至不在一年前。原因不难揣测——英伟达被惩治之后产生的连锁反应,对用户市场的影响已经可以承受了。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完整的芯片供应链能力评估过程(很多细节都是保密的),但可以看到评估结果,那就是到了对英伟达实施迟来惩治的最佳时机。
美国在与中国对抗的时候也发现了,中国是一个很难被骚扰激怒、能够坚持战略方向的国家。简言之,没有实力作为后盾的愤怒,毫无价值。
英伟达的现实优势
若按照当年对高通罚款的成例, 60亿元罚款相当于营收的8%,接近但未到顶格。而即将到来的惩罚力度,则取决于英伟达的态度。
公开信息显示,英伟达态度刚硬,但似乎也很委屈(遵循了美国商务部的规定,就必须违逆与中国监管的约定)。这样看此事也很难善了,按照2024年英伟达在中国预计营收的110亿美元来算,罚款可能高达11亿美元。当然,调查取证听证的流程很长,预计将在2025年才能有结果。届时,中国的芯片行业,也会有新的进步。换言之,这个时间差有利于中国的B端用户。
在整个汽车行业,英伟达从2021年起就在车载算力市场占据优势。今年上半年,英伟达的OrinX智驾芯片在中国市场占有率35.9%,排名第二的特斯拉FSD占了27.6%的份额,排名第三的华为海思昇腾610市占率10.5%。考虑到特斯拉并未对外发售,那么英伟达实际上控制了超过一半的需求。
份额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业内宣传整车产品的时候,OrinX是可以拿出来秀的主流配置,就像高通的8295一样。而其他品牌,包括Mobileye、TI、地平线的产品,即使搭载上车似乎也不能算作亮眼的产品点。毕竟在中高端车市场上,用户的心智主要集中在英伟达、特斯拉以及稍微还能站得住的海思。
2023年,英伟达Orin-X在中国出货量109.5万颗,市占率33.5%。今年绝对销量预计增长25%-30%。单是理想一家(全系产品都用了英伟达OrinX),对英伟达的采购金额,可能高达5亿美元。蔚来、长城、比亚迪、小鹏、奇瑞、小米、零跑、极氪等品牌都在使用英伟达OrinX。如果没有外部干预,恐怕车企仍然希望搭载英伟达下一代的智驾芯片Thor。
中国芯崛起
立案调查的同时,抵制行为在行业掀起。包括中汽协在内的四大行协发声表示,美国芯片“不再安全、不再可靠”,看似行业协会没有事实上的强制力,但四大行协一起发文,没有官方协调是不可能的,这几乎可以认为是官方态度,只不过要给用户缓冲时间。这种情况下,诸如行协这些半官方机构,作用凸显,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从芯片整条产业链上实现事实上的“去美化”,而这是很难质疑的上层战略方向。
虽然国外对华为手机的拆解已经进行过多次,但对于Soc(集成电路芯片)的代工方,仍然无法获知。而美国将这么多中企新拉入实体名单,恰恰表明其对中国芯片制造和关键设备领域的情报并不精确,只是圈出了大概的范围,宁枉勿纵。
AI芯片具体性能的比拼很复杂,并不像手机Soc那样通过跑分就可以直观比较。原因在于AI芯片的很多关键性能,诸如系统功能安全性(每10亿小时故障数)、返修率、算法效率等,重要性都不亚于算力本身。而车载算力的发挥,还取决于车载网络带宽、背后支持的云链路带宽、NPU(专用神经网络芯片)的能力。
新势力们纷纷宣布开发的智驾芯片,都更近似于NPU。因为它们主要就是模拟神经网络平行计算,分配芯片任务流,专门处理端到端的解算,其实就是谋求打造适用特化场景中的专业AI芯片。目前,中国的地平线、华为海思、寒武纪、黑 芝麻 ( 参数 丨 图片 )也开发了自己的工具链和开发环境。
英伟达的两难选择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包括主机厂、智驾方案供应商,设计的芯片都面临代工麻烦。毕竟,要求每一家企业都自建代工链是不现实的。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供给方,产能吃紧,短期内很难有余力再接新订单。
但这是一种静止化思维。技术走通了以后,爆产能主要取决于两点:需求和生产。
后者其实比较简单,其成长基本上是线性的。良品率都是从实战中练出来的。只要需求足够多,良品率是能够逐步提升。
前者就没那么简单了,需求端在此前的矛盾——B端客户对英伟达产品有使用惯性,不愿意接受周期不确定、良率不确定、性能还可能低一档的平替供应。而英伟达此前的操作,打个比方,明明可以卖给中国用户100分的产品,但通过不断卖60分的“阉割产品”,压制中国对手50分的产品。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按照波特五力模型,替代品的进入变得异常艰难。。
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依赖境外供应的风险,汽车厂家不可能不清楚,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到了B方案必须上线的时候了。英伟达被查对车企来说,是非常清晰的二次提醒。只要订单转向国内供应商,给出一定时间,无论芯片设计还是代工,都会追上来,领先者已经触及到摩尔定律的边沿,而追赶者则仍在遵循这一定律,即时间有利于追赶者。
在中国,车载算力芯片市场很大,英伟达现在需要面对两难选择:一是非歧视对待中国客户(这几乎不可能);二是接受高额罚款,把前几年的不正当利润吐出来。
很显然,英伟达不会退出中国市场。原因在于,中国需求当前只占了英伟达15%的营收,但利润可能要占30%。12月12日,英伟达官方面对“停供传言”表示,“英伟达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无论采取哪一种对策,受到压制的中国供应商,将会过上比以往舒心得多的日子。这也是反垄断的目的,更体现了中国谋求AI产业全链自主的意图。中国车企大范围使用中国芯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25年汽车牌桌,有三把明牌“非主流”布局,吉利再赌甲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