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水体消毒剂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在实际生产中因对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存在一些误区,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现介绍几种常用水体消毒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希望对大家正确使用水体消毒剂有所帮助。

“消毒”概念

“消毒”即杀死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过程.事实上,水产上使用的消毒剂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毒剂。

通常用于水产病害防治时,消毒剂的用量一般在0.3~1ppm,可见杀菌作用是很小的.称作“消毒剂”则是名不副实。

“消毒”副作用

据试验。二氧化氯使用24d时后氨氮升高4.2倍,72d时氨氮升高23.4倍。

5天后达到最高,是原来氨氮浓度的36.8倍,持续至7.5天氨氮才降至原来水平的17.8倍。第13天时仍为原来水平的1.8倍。

氨氮等有害物质的升高会导致鱼虾食欲降低、呼吸急促、行为怪异、体色反常等症状的发生,渐渐会出现烂鳃或诱发红体病、白斑病等。严重时造成鱼虾死亡。

有害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水中有两类有益菌。一类为异养性细菌,它们能摄食池塘内有机物(如鱼、虾的排泄物),并大量释出高毒性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另一类菌为自养性细菌,以摄取异养性细菌的排泄物为食。并转化成无毒性的自产物当消毒剂使用后上述二类菌均部分被抑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异养性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将池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并释出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而自养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比异养性细菌慢100倍以上,这样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就会积累下来。

因而消毒剂使用l~2天后会出现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的异常现象。

杀抑藻类

杀灭或抑制藻类:很多消毒剂使用后对幼藻类杀伤力很强(如氧化剂)。降低藻类的光合能力,甚至用药后引起“倒藻”现象。

刺激性强

刺激性强:常规消毒剂多数具有“分子量小”、“亲水性强”、“强酸或强碱”、“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的特点。

对养殖水产动物刺激性大。有时用后会出现诱发或加重病情的情况,所以不能盲目加大“消毒剂”的用量.避免加大其副作用。

现状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用水产消毒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健康养殖意识的增强。对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重要性认识的提高。

水产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水产消毒剂要向高效、低毒、无公害方向发展。目前,现有的消毒剂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各种不足

如含氯消毒剂易受水中有机物和酸碱度变化的影响,且对器具有腐蚀作用,对鱼体毒性也较大;

氯制剂中含有的有效氯与水体作用生成各种卤化物,产生多种不易挥发的卤化有机物(如三卤甲烷等)。

同时氯制剂与水中氨作用,生成氯胺.对水中病原体不但没有灭活作用,且达到一定浓度后,对水生生物还有毒副作用。

季铵盐类的杀菌效果易受水质硬度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杀菌效果较差。

碘制剂虽杀菌效果好,但易受光线、温度的影响,易蒸发失效。

酚类消毒剂虽受有机物影响小,但杀菌效果差.对环境有污染,具毒性和腐蚀性。

迫切需求

目前生产上所用的消毒剂多数是从我国人药、兽药和水处理剂等方面转向而来,水产专用的消毒剂在种类和制剂型方面都还很不足。

因此,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水产专用消毒剂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