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书画家“走进”最流行,滋养整个社会的审美感
作者/孙树恒
一、书画情缘,岁月如歌。
在内蒙古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与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是内蒙古两家知名书画家社团,。作为这两家知名书画家社团的副秘书长,我有幸见证了无数书画家的风采,更深刻体会到了他们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岁月匆匆,许多书画家已年过古稀,但他们的心依旧年轻,依旧怀揣着对书画艺术的无限热爱。他们不畏路途遥远,不惧风雨兼程,频繁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走进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军营和警营,将书画艺术的魅力播撒到每一个角落。他们的身影,成为了内蒙古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4年,“走进”成为了书画家们的年度流行语。这不仅是一种行动上的走进,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贴近。书画家们以苍生为本心,将这份深情厚谊内化为自己的创造之心,再将其真诚地交给群众。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笔墨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是对这片土地、这个时代、这些伟大创造者的深情致敬。 “接地气”,这个被赋予“时代的标签”的词汇,在书画家们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们深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当中,才能创作出贴近民生、反映时代的好作品。
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举办笔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大众。这样的举动,不仅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更让书画家们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走进,对书画家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自我超越与重生的机会。每一次走进,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都是一次对艺术的重新审视与感悟。每一次走进,都让他们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让他们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走进所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书画家们对时代、对土地、对伟大创造者的致敬,更是他们对自己艺术生命的珍视与呵护。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书画家们的艰辛与付出,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蜕变。它们不仅仅是书画家的心血结晶,更是内蒙古这片土地上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寻找个体经验与时代精神的交集。
书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勾勒出这片大地的壮美与温情。他们之中,有的善于描绘山水,将那份宁静与深远融入笔墨之间;有的则钟情于草原,用色彩捕捉那随风起舞的绿意与自由;更有那擅长花鸟、马匹、骆驼、藏獒、乃至鱼儿的画家,他们用笔触捕捉生命的灵动与自然的韵律。
他们深知,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与见证者,自己的作品必须与社会、大众紧密相连,才能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于是,他们开始寻找那些个体经验与时代、社会、大众之间的交集,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更加纯粹、更加深刻的主题。 在他们的画布上,山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草原也不再仅仅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而是承载着无数牧民梦想与希望的家园。而那些花鸟、马、骆驼、藏獒与鱼儿,则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们或灵动、或壮美、或温婉、或坚韧,无一不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传递着时代的强音。
创作,对于书画家们而言,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享受。它让他们得以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在这里,他们可以放下世俗的纷扰,沉浸于艺术的海洋之中,享受那份放松、自洽、规律且充实的生活。而正是这种生活状态,赋予了他们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与更加深邃的思考力,使他们的作品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启迪人心。 在春节期间,他们送春联、送祝福,用笔墨传递着温暖与希望;国庆之际,他们则以翰墨抒情,用画笔描绘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们心灵的写照,都是他们对这个时代最真挚的礼赞。
书画家们与时代呼应,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美的追求与表达,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诠释与传承。在国庆佳节,诗书画研究会会与内蒙古文史研究馆、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共同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了“翰墨庆华诞 丹青颂北疆一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主题书画展”,让我们共同欣赏他们的佳作,感受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感动。愿他们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愿他们的作品能够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三、在持续创作中磨炼韧性和敏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了可能。
书画家深知,要想在这片海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就必须沉淀到生活里去,从持续的创作中磨炼意志的韧性和思维的敏锐。 生活,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词汇,它不仅仅是创作的源泉,更是灵魂的栖息地。
书画家时常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乡村的宁静与纯朴,它们如同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画家,光有热情和才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份热爱和真诚,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下去,不断突破自我。而这份执着追求,则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我始终相信,艺术是世界的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的界限,传递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因此,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世界的眼光,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认知事物、看待问题。这种眼光让我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艺术的真谛所在。 然而,艺术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瓶颈和困惑。
这时,书画家选择走进大自然,通过写生来寻找新的灵感和突破点。写生不仅仅是一种技巧上的历练,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它让书画家更加贴近自然,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世界的奥秘。能从新的视角出发,探索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复杂隐秘关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情感,而这些故事和情感正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重要元素。通过书画作品,能够将这些故事和情感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温度和力量。
四、在交流互鉴中挖掘经典的现代智慧,坚持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批判标准。
书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总有一种声音,将书画创作神秘化,仿佛它是一块不可言说的秘境,其成因难以捉摸,其精髓难以触及。
书画创作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领域,而是一门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艺术。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书画创作亦不例外。那些被誉为职业书画家的艺术家们,他们的笔下之所以充满了生命力,能够触动人心,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他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用笔墨去描绘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瞬间。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温度,能够走进人们的内心,引起共鸣。
相比之下,那些囿于个体精神围城的作品,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它们或许在技巧上达到了某种高度,但在情感上却缺乏了与观众的连接。这样的作品,就像是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无法真正触动人的心灵。在这个越来越技术化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那些能够反映生活、传递情感的作品,而不是那些空洞无物的“艺术品”。
其实,书画创作就像世界上所有学问、所有工艺一样,是一门手艺。既然是手艺,就有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和技巧。这些规律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正如一位匠人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手艺一样,一位书画爱好者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书画水平。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掌握了技巧和规律,就能成为一位伟大的书画家。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但技巧是基础,是通往艺术的桥梁。没有扎实的技巧作为基础,情感的表达也会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因为书画家的接地气,他们才能够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而这份接地气,也造就了“人人可以书画”的共时生态。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书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 或许我们无法成为伟大的书画家,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用书画去记录我们的点滴感悟与成长历程。
五、如果我们脱离媒介性,仅仅从过去大众文艺运动的传统出发,可能走不进市场。
书画作品不仅有着强大的精神价值,更承载着一定的经济利益。这并非是对艺术的亵渎,而是对书画家存在意义的深刻诠释。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创作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改变和升华。
现在书画家的作品往往只能在自媒体小范围内传播,受限于地域和媒介的局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媒介传播的兴起为书画家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作品不再局限于画廊和展览厅,而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更多的人相遇。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不仅拓展了书画家的被看见的渠道,更打破了封闭的传播圈层,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高雅的作品,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然而,在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警惕一种倾向:即过度炒作书画作品。诚然,适当的宣传和推广有助于提升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过度炒作则可能让艺术失去其本真,沦为商业的附庸。
因此,我认为在“走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利用跨媒介传播的优势,拓展作品的受众面,又要坚守艺术的底线,保持作品的纯粹和真实。 书画作品的创作,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书画家们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用一缸缸墨水、一箱箱染料,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正是书画家们得以练成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更应敬仰书画家们的付出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和美好。 当然,作为书画家自己,也应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尊重和敬畏。艺术之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正是这些挑战和艰辛,铸就了书画家们的坚韧和毅力。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艺术上的完美,更要坚守内心的真实和纯粹。“史诗四代同堂铸就文化传承书画展”,可以最大的亮点,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我们心灵的写照,成为我们与书画家对话的桥梁。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用书画作品去传递美、传递爱、传递力量。让艺术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书画作品的魅力与价值。同时,也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艺术的纯粹与真实,让书画家们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