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好莱坞最“硬骨头”的男人又回来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大概率,这也是这位目前94岁,传奇一生的老爷子“收官之作”了。

不过让人庆幸的是:

当这个世界开始滑坡,东木老爷子却依然想聊一聊“正义”这个词。

Sir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会错过。

二号陪审员

Juror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电影的主题很简单:

你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无心过失付出代价?

Sir相信如果这份过失没那么大的情况下,多数正常人还是愿意的。

但如果这份过失,是杀人罪呢?

主角贾斯汀(尼古拉斯·霍尔特 饰)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因为妻子怀的双胞胎意外流产,深感痛苦的他独自来酒吧散心,之后在雨夜里开车回家。

结果在一座桥上出了意外。

他好像把什么东西撞下了桥,但除了车轻微损伤,在大雨滂沱中什么都看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发现路边有提醒野生动物可能穿行的标识后,他下意识认为,自己可能只是撞到了野生动物。

于是,心怀侥幸的贾斯汀开车离去。

再之后过了一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直到,贾斯汀接到了担任陪审员的传票。

根据美国法律,普通公民都有义务作为陪审员被挑选,参与某场跟他们无利益相关的审判。

相信看过《十二怒汉》的人都能明白,在这个制度下,辩诉双方需要说服陪审员们,让他们来判断被告是否有罪,然后法官再据此量刑,直至今日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欧美法制的重要基础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贾斯汀被抽到参与的这个官司。

恰恰就发生他出意外的那一晚:

一对小情侣在酒吧里发生了争执,然后当众吵架,最后女方冒着雨独自离开,男方之后开车追了上去。

第二天,女方就被人发现死在了桥下的河床边,死状凄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死者身上的伤痕,因为众所周知两人前一晚的争执,再加上男方有黑帮经历,有犯罪记录,甚至还有意外现场的目击证人。

很快,案子就被控告男方谋杀。

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一个因爱生恨的冲动报复,男方把女方推下了桥,妥妥铁案。

但在陪审员贾斯汀这里。

他如坐针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被选为陪审员,说明案发至今,没有任何人怀疑过他,他与这个案子也没有任何关系。

那天晚上的意外,谁也不知道。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

被告席上的男人,可能是无辜的。

而元凶可能正是坐在陪审席上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戏剧化的设定,导演还嫌不够,继续给人心的天平加码——

在意外事件之后的一年里,贾斯汀夫妻俩终于从失去孩子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如今妻子怀孕又到了临盆的时候。

他不可能离开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贾斯汀认识的律师也私下给到了建议:

如果被告这次被判无罪,那么意味着警方会重启调查,这个案子关注度不小,迟早会查到贾斯汀这边。

到时候他面临的可能就不是什么交通事故意外致人死亡,而是醉驾,伪证在内的数罪并罚。

可能判重罪直接关上几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贾斯汀被架上了火烤架——

是眼睁睁地把一个无辜的人送进监狱,然后一辈子良心不安。

还是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亲手毁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这个可怕的选择题。

被导演抛给了所有人。

02

当然,单个人物的道德困境只是电影的表层。

导演把视角更聚焦在了这个案子的整个法庭审判过程上。

因为自己内心的犹豫不定,在陪审团上商议的时候,贾斯汀投出了反对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反对的理由,更是让人一眼梦回《十二怒汉》。

在《十二怒汉》中,在其他十一位陪审员都认定一起谋杀案的被告都有罪的情况下。

8号陪审员却提出了自己有关案件的合理疑点,最终其他十一位陪审员也和8号一样渐渐被说服,认为这起案子在证据存疑的情况下不该草率定案,最终一致通过了这起案件的“无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次。

《二号陪审员》对《十二怒汉》做了全方位的致敬。

比如在陪审团的会议上,也是由贾斯汀首先提出不该草率地定下重罪。然后这些陪审员开始一一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陪审员的构成,也颇为类似。

《十二怒汉》里有因为自己的阶级偏见而一口咬定受害人犯了罪的10号陪审员,遭到其他人的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觉得来自贫民窟的人“就是那样的”。

没法改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二号陪审员》中,也存在着一位坚定的“10号陪审员”,这位大哥认出来被告脖子上的纹身来自一个危险的帮派。

因为自己在黑人社区的经历,他对这个帮派深恶痛绝,认为这样的“帮派分子”应该被彻底的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人不可改变”的认知,也被其他的陪审员强调。

那个被告此前有过那么多暴力事迹,他不可能因为一个女朋友就改了本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在《十二怒汉》里,有一个目击证人。

电影当时提出这个作证的老人,可能只是为了博取关注度。

不能作为定罪的证据。

而《二号陪审员》同样设计了一个目击当晚事件的老人,连理由都是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义正言辞地指出当晚看到的就是被告的时候。

镜头给到了害怕,故意想躲避的贾斯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看到了相似的荒谬性。

言之凿凿的司法,也可能存在各种疏忽与谬误。

最明显的例子。

《二号陪审员》直接指出了司法的懈怠:

比如可能因为案子太简单,警方根本没有考虑其他嫌疑人,所有的工夫都在寻找能验证被告有罪的证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受到检察官换届的压力,女检察官为了选民的认可,一开始也是各种先入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给被告安排的律师,都是法援律师。

能给到的帮助很少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在暗示所谓公平的司法之下。

早就划分了各层的不公。

也因此,相比于《十二怒汉》的结局,《二号陪审员》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贾斯汀一度想走钢丝:

能否既不冤枉无辜,又能让这个案子了结,还让自己成功脱身。

但律师朋友告诉他希望渺茫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妻子希望他能陪在身边的请求。

贾斯汀最后违背良心地投了有罪。

对。

这部电影的结局非常“不正确”:

没有那些光辉伟岸的公平,法制,正义和勇敢。

只有人心,人性,最后龃龉着的趋利避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94岁,尤其是经历过《十二怒汉》拍摄年代的老导演,为什么要在收官作里,留下这样一个结局呢?

这相比较电影,可能更吸引人。

03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

这部被认为是伊斯特伍德“收官作”的电影,在北美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只在不到50家电影院里上映

没有营销,没有宣发,甚至连票房的数据都没有被公布。

为什么?

大概率是因为伊斯特伍德的的上一部电影《哭泣的男人》(2021)因为疫情等原因遭遇了票房失败。

华纳对他不再信任了。

据说在项目伊始,华纳的新任CEO扎斯拉夫就对这部片非常不满,他告诉自己的手下人,他们“不欠任何人的人情”,而且“娱乐圈不是交朋友的地方”,含沙射影地表示华纳对于这个合作数十年、曾给他们带来数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和无数荣誉的导演并不“亏欠”。没必要因为什么“感恩心理”,就让这个老导演的“赔钱”项目继续通过:

哪怕就在不到十年前,这个“赔钱”的老导演的《美国狙击手》(2014)还给华纳净赚了2亿多美元,是当年第二赚钱的电影。

△《美国狙击手》

不过,出于最后的一点敬意。

这最后一部《二号陪审员》还是被拍出来了。

可他们也不愿再投入发行费用了。

甚至于,原本他们只是想上自己的流媒体平台,只是因为第一支预告片反响还不错,才让华纳想“试着”把这部谢幕之作放上大银幕。

此情此景,实在有些讽刺。

华纳做错了吗?

在商言商,似乎我们没法过多的苛责。

毕竟当我们打开豆瓣页面,也能看到不少人对这位传奇“收官作”的遗憾,觉得他有些温吞了,有些老派了,有些四平八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太不像“当下”的电影。

看上去。

伊斯特伍德就和这世界上大部分老导演一样,也失去了锋利。

就像张艺谋。

年轻时他也一腔热血,拍出了大量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之类锋利的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呢?

哪怕是拍一部《第二十条》这样的电影,他也只是提供了一项技术活。

可是。

伊斯特伍德,似乎完全没有放弃继续思考的意思。

哪怕他已经94岁。

却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二号陪审员》来说。

表面上,东木只是在《十二怒汉》的基础上,解构着司法制度与法律精神。

但实际上呢?

他更是在说,黄金时代引以为傲的法治精神,已经被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甩开了太远。

一个词:

身份政治。

没错,当今美国看似各种政治正确,少数群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可现实中,偏见和刻板印象不仅没有消弭,反而越来越深。

甚至有种“矫枉过正”的意思。

比如少数族裔。

电影那两个因为其帮派身份和暴力背景就一口认定被告有罪的陪审员,被设置为两个黑人。

黑人在陪审团中的“身份政治”传统是有迹可循的。

在震惊世界的O.J.辛普森案中,一些黑人陪审员仅仅就因为O.J.辛普森的黑人身份,就将疑点重重的辛普森为无罪。纪录片《辛普森:美国制造》就提到了黑人群体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普森:美国制造》

对一些黑人来说,辛普森被判“无罪”带来的“进步”比真相更重要。

比如性别议题。

电影中的女性检察官“射箭画靶”,因为她要向反家暴的女性选民宣传反男性暴力,因此那位有过暴力史的男被告成为了她攻击的对象。

电影暗示这位检察官的选举就和这起案子直接相关,就这样,一起谋杀案的审讯变成媒体公意的政治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正确”下。

那些能推动公平的,更专业的东西,正在老去,在逐渐退场。

比如说。

电影里让J·K·西蒙斯饰演了一名被意外选入陪审团的退休警察。

他从专业知识,也从经验上,对这个案子的情绪提出了质疑,甚至短短几天就找到了案件切入点。

结果?

因为存在可能影响审判公平的“私自调查”行为,他被法官勒令退出陪审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为了流程正义,可以不要结果正义。

在给到了上帝视角的情况下,导演大胆对过去坚信的东西,表达了失望,提出了质疑。

曾经,他也坚信过这个制度是完美的。

就像《十二怒汉》中的那句台词:‍‍‍‍‍‍‍‍‍

争吵,这不是我们来这里的原因。

我们肩负着责任。‍

我一直觉得这是民主社会的一项非凡之处。

我们收到信件通知。来这里决定一个人有罪还是无辜。

这人我们从没听过,也没什么好处或损失。只是做出裁决。

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之一。我们没有必要因此掺入私人恩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呢。

作为一个好莱坞罕见的保守派人士,伊斯特伍德在2016年就给特朗普投票。

他早已对制度失去了信心。

并痛惜当下这个身份决定立场的时代,已经没有人再去拾起那个“民主社会的责任”了。

说到这里。

Sir想起了影片中那个颇有争议的画面:

最后,贾斯汀的孩子降生了。

“政治”却找上了门。

检察官终于下定决心,敲响了贾斯汀的房门,镜头停留在贾斯汀的脸上。

故事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觉得这很狗尾续貂。

为什么不一黑到底,干嘛要给这么一个略显光明的开放式的结尾?

但Sir却觉得。

这样的结尾,更多的,却是对美国社会的诘问。

东木是在说:

那种表面上维持着正义的身份政治,那些早已把立场置于真相之前的当代价值观,真的该继续维持下去吗?

或许这个问题,只能留待历史去回答。

但那个问出问题的人。

那个在最后一部导演作品依然没有放弃追问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的那些伟大的态度和思考,已经留了下来。

留在不朽的光影里,留在他拍过的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里。

也留在了,我们这些观众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