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诸多兵团中,要论战斗力强,首推四野十三兵团,该部最早入朝作战,志愿军也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中央能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十三兵团,也是出于对他们战斗力的认可。
而要说最特殊,那还要属华北十八兵团,从上到下,该部都是独一无二的。十八兵团首任司令员是徐向前,所有兵团司令员中就这一个是开国元帅。
而在其他兵团中,或多或少都有主力部队,但十八兵团就一支偏师,由地方部队升级。
一开始,谁也不看好这支部队的,但在徐帅的领导下,硬是化腐朽为神奇,靠自己解放了大半个山西!从这个兵团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出徐帅的水平之高!
一、留给徐帅的兵力,凑不齐一个纵队
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最胶着的阶段,为把战火烧向国统区,中央命刘邓率部挺进大别山。
此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只有一、二、三、四、六这四个纵队,四纵相对独立,由陈赓带领奋战在晋南。因此刘邓就带着剩下四个纵队千里跃进。
但这样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晋冀鲁豫军区没有野战部队了,万一敌大举进犯难以抵挡;
二是刘邓进攻的地点,我方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四个纵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再增派。
于是,徐帅这个刚刚任命的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就开始负责军区武装升级为野战纵队的工作。
他陆续将一些独立旅、独立团等单位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9纵、10纵、11纵,后三个纵队很快又转入外线进攻,留给徐帅的只有8纵。
这个纵队的基干力量基本来自原太岳军区,而太岳军区主力已随陈赓出击,所以徐帅能领导的基本都是二线部队。
8纵司令员王新亭回忆过麾下三个旅的情况:22旅即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二旅,8纵刚成立时该部正在掩护陈谢兵团横渡黄河,直到1948年春才划归到8纵建制下;
23旅组建时间为1945年12月,根源是决死纵队里的两个县保安团;24旅则是随纵队的成立而成立的,下辖有两个团前身是“第十九军分区警卫第四团”、“第二十一军分区独立二团”。
从部队番号就可以看出,当主力不断出击后,晋冀鲁豫能用的大多为地方武装,正规部队少得可怜,连一个纵队都凑不齐。徐帅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摊子。
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晋冀鲁豫根据地四面受敌,如果换做一般指挥员,手里就这么些兵力,肯定会选择收缩防线、重点防御。
但徐帅就是徐帅,他知道越是危险的局面,越要主动出击,否则会被敌人耗死。他仔细分析后,决定向山西用兵,只要打下山西,华北就能连成一片。
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个目标能实现,毕竟资源全去充实刘邓、陈谢了,哪还有余力去打大仗?
徐帅却认为,仗是一次一次打出来的,部队也可以一步一步发展成精锐,只要各部齐心,完全可以解放整个山西。
随即他做出部署,准备带这支草草组建的部队去打运城。他给中央的电报中提及出战的原因,只要拿下运城,我方就能封住晋南的门户。
既切断了山西敌人的南逃之路,又可以牵制渭北的胡宗南,配合西北野战军,免除陈谢兵团的后顾之忧。可谓一举多得。
这番思量很高明,可惜的是,由于部队是新组建,人员、装备、攻坚经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运城没有被拿下。
徐帅没有气馁,退兵后加紧训练,过了两个月王震率领西北2纵途经晋南,徐帅看到了机会,立即向中央请示让王震留下来合打运城。中央同意了。
1947年12月,西北2纵和晋冀鲁豫8纵冒着严寒向运城发起进攻,由于敌城防坚固,我军又缺少火炮,导致两天的激战都未能突破。
此时胡总南已调集4个旅打断渡过黄河增援,迫在眉睫之际,徐帅给王新亭下达死命令,必须拿下运城!
最终8纵23旅组织爆破队,用3000公斤炸药爆破北面的城墙,王震纵队也从城西突破,经过一夜巷战,运城得以解放,胡宗南集团和阎锡山集团之间的陆路联系也被切断。
攻坚最能磨砺部队意志,8纵经此一役,战术思想、战斗作风都有了很大提升。
三、从实战中练兵,将战果持续扩大
休整数月后,徐帅决定再接再厉攻克重镇临汾,该城在汾河东岸依地形而建,城墙坚厚、工事完备,晋冀鲁豫军区很多人并不赞成打。
徐帅却觉得要想解放山西,临汾是必须攻克的,此处距离太原较远,敌不好支援,而我军正好可以通过此战来提升。
这一战打得非常不容易,长达72天的攻坚,我军光是炸药就消耗10万公斤,其余弹药难以尽数。我攻城部队总共5万多人,伤亡1.3万人,达到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期间不断有人提出撤军,徐帅却说:敌人硬,我们更硬,不拿下临汾,誓不收兵!打到胡子白了,也要把临汾拿下来!
当时华北还发生了一件事,傅作义和阎锡山准备联合进攻石家庄,聂荣臻向中央申请,让徐帅派出3个旅北上牵制阎锡山。
是朱老总给到很大支持,写信说:应支持他一切,如炮弹炸药手榴弹之类,源源不断供给向前,给他撑腰。我在军委动身时已告剑英,打临汾决不可自动放弃,更不可由后方下命令叫他放弃……
有了朱老总的话,徐帅真的坚持到了胜利。他在临汾战役中有意识地让所有部队都参与攻坚,部队得以迅速蜕变。用徐帅自己的话说就是:“伤亡大,胜利大,锻炼大。”
按照正常情况,接连两次攻坚,根据地也没有很大的隐患,那是时候休养了。可徐帅没有停止脚步,马上又发起了晋中战役。
四、慈不掌兵,让王新亭感慨“打起仗来真狠”
阎锡山认为“共军在临汾伤亡很大,损了元气,不可能很快恢复”,便决定将麾下过半的部队派到晋中抢粮,将物资囤积起来守城,等到世界局势变化,他就“以城复省,以省复国”。
所谓的世界局势变化,也就是期待美、苏的矛盾激化,爆发三战。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有此幻想,而阎锡山的幻想差一点点就实现了。
那时徐帅接到两封电报,一是彭老总希望他去西北帮忙打胡宗南,二是聂帅希望他去华北帮忙打傅作义。
如果就这样走了,先前在山西打的仗都白费了,徐帅很忐忑,幸好毛主席及时发来电报,让他们就留在山西,直到攻克太原为止。
主席的态度让徐帅万分感激,他后来回忆过:“这一决定,既着眼于全局的战略需要,又符合山西战场的实际,是完全正确的。”
既已得到中央支持,徐帅立马指挥作战,部队大胆迂回,直插阎部后方。这个举动让阎锡山始料未及,慌乱之下命晋军北撤。
但徐帅比他们动作更快,再度穿插前进,一度抵达太原周围,随后再调头堵晋军退路,将敌人逼至太古、徐沟、榆次之间。
能拦住敌人很不容易,当时天气很热,穿插过程中不断出现伤病号。8纵司令员王新亭非常心疼,给徐帅打电话,说大家实在走不动了,能不能休息两天,缓一缓再走。
徐帅异常坚决:“不行,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就算爬也要给我爬到指定位置上去。”再三命令之下,各部都强撑着往前。
后来把敌人围住,我方指战员因连番行军作战而疲惫不堪,王新亭再次申请暂缓进攻,给部队休整的时间,徐帅还是要坚持,最终我方获取胜利。
晋中战役我方歼敌10余万、俘获包括赵承绶在内的晋军将官16人,阎锡山麾下5个军部、9个整师、2个纵队被全歼,此后丧失野战能力,解放全山西只剩时间问题。
王新亭后来感慨:晋中战役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重大胜利,离不开坚强而有力的领导。徐向前司令员意志坚定如泰山,命令下达一字千钧。平时虽沉默寡言,打起仗来是真狠。
五、功成深退,弱旅已蜕变成强军
晋中战役结束后,山西只剩下太原这一重大目标,徐帅待休整完毕又率军前去进攻。没想到的是,清扫完外围战场,徐帅去阵地视察时染了风寒。
这本是小毛病,却引起肋膜炎复发,他疼得翻身都难,随后他又反复发高烧。这样的情况下,徐帅没办法再指挥作战。且中央为稳住傅作义,决定暂不解放太原,部队就一直在围困着。
七届二中全会后,彭老总返回西北的途中经过太原,中央知晓徐帅的情况,就让彭总去接替指挥,到时刚好把十八兵团带去解放西北。
为避免影响军心,部队下达命令、发布告示依旧用徐帅的名义,但实际工作则由彭老总负责。
太原解放后,徐帅在城内住了一段时间,不久便前往青岛养病,他一手拉起来的十八兵团交由周士第指挥,继续在西北战场驰骋。
对于这支部队,徐帅深有感情,他晚年回忆时说:
“第18兵团是在解放战争中锻炼、成长、壮大起来的一支队伍。它原先的基础薄弱,战斗骨干缺乏,武器装备很差,没有打过大仗,而担负的作战任务却十分艰巨,看来几乎是难以胜任的。
但是,依靠着党的领导,依靠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指引,依靠着广大指战员的流血奋斗,依靠着山西人民的支援和兄弟部队的大力配合,这支队伍边打边建,迅速提高为具有坚强攻坚能力和野战能力的正规兵团之一。
在不到两年的战斗岁月中,连续取得两克运城、攻坚临汾、决战晋中、解放太原的重大胜利,共歼敌三十万人,出色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战略战役任务。”
徐帅还是谦虚啊,虽然十八兵团壮大跟他说的那几个因素有关,但最离不开的其实是他本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