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民办学校作为教育行业的中坚力量,正面临转型。未来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发展趋势如何?在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上,众多行业协会大咖、民办学校校长以及教育机构创始人齐聚一堂,就《新时代·新教育:国际化学校如何以特色办学融入教育的创新未来》展开深度探讨。

主题

《新时代·新教育:国际化学校如何以特色办学融入教育的创新未来》

主持人

上海宏润博源高级中学董事兼校长刘刘

圆桌嘉宾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校长欧阳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光华剑桥学校校长雷冬冬;BANZ全球化校区总校长、上海民办行中中学理事、总校长柏萍;思楷实验室创始人兼CEO、上海徐汇思桥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沈灿;SKT思珂特教育创始人兼CEO、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侯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刘刘女士、卢慧文女士、欧阳华女士、雷冬冬女士、柏萍女士、沈灿先生、侯昊先生(从左至右)

请问卢校长和欧阳校长,两位所在的国际学校最看重哪方面的办学特色?坚持这样办学特色的原因是什么?

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

协和教育办学30多年来,核心价值观从未改变,即“融合中西,和谐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如今,融合中西的关键是要提升格局和视野,国际化学校有帮助孩子根植中华文化根基、拓宽全球视野的使命和任务。同时,赋予“和谐发展”更深的涵义,包括身心的和谐、与他人社区的和谐,以及与社会的和谐等。

协和通过幼小初高16年一贯制的培养“静待花开”。在这个焦虑的世界里,我们想办法通过不掐尖、不压榨学生潜力的方式,让他们获取更好的成绩,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各展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卢慧文女士分享

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校长欧阳华

国际化学校肩负着特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就我们学校而言,有两点是一直坚持做的。

第一点,支持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其实,100多年前的教育思想放到今天,依然是新潮的,我们学校会在此基础上加以深耕。学校创造了很多新项目,投入了很多资源,为保证每个孩子身心健康,还设立了导师制。

第二点,支持孩子的情感发展。我们设计了“幸福课程”,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回归教育本质,我们需要脱离单一的评价体系,同时也不能仅仅发展体育、艺术,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欧阳华女士分享

请问雷校长和柏校长,两位所在的学校有哪些创新实践经验,背后的原因和考量是什么?

上海光华剑桥学校校长雷冬冬

我一直有个观点,在教育行业,传统比创新更重要。因为创新更多的是方法创新,而教育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没有变。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做最好的自己”,学校也一直在与时俱进。现在大环境变了,学校应该做的是引领,而不是迎合。我们要走在家长前面,比如,如何应对AI发展?对“卷”的看法是什么?

我们需要科学地指导家长,让每个孩子在学术上、课外活动上、人品上,都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曾经有人问过我:光华剑桥认为的“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我想说,“做最好的自己”是一个动词,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没有停止创新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雷冬冬博士分享

BANZ全球化校区总校长柏萍

办学校,创新不应该是它的主旋律,而是脚踏实地的做教育。我们学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在此过程中,如果不经常用空杯心态来思考一些问题,学校就很难生存下去。

作为校长,如何对得起选择我们的老师?如何对得起选择我们的学生?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我觉得教育创新,在某种条件下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而不是“自愿”的一件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柏萍女士分享

接下来,有请两位涉足创新课程领域的嘉宾谈一谈,如何看待当前民办国际化学校在转型过程中,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与挑战。

思楷实验室创始人兼CEO沈灿

在开发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四个字是做创新之前的必备要素,即返璞归真。现在很多学校都能接触到非常高端的学术资源,邀请“985”的教授、院士,甚至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来为孩子做背景提升,却忽略了孩子当下的认知水平,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我认为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点,保持学术诚信。我也听到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中学生科创做假、买论文专利等。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去篡改原始数据。

第二点,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记得我在德国实验室的时候,身边的同事们(德国人、阿根廷人)在做实验记录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即使中途喝了一杯咖啡也要记录下来,因为要保证下一次实验的可重复性,这就是他们对待实验的严谨精神。我们在设计科创课程的时候,重在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而非过度关注项目结果,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沈灿先生分享

SKT思珂特教育创始人兼CEO侯昊

讲到课程,我们往往想到的发生场景是校内的教室。但是教育创新、课程创新,是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需要在新的场景下发生。一节几十分钟的课堂里,能够解决的问题是相对有限的。我们会让学生从校内的社团、校内的学术备战,到参加线上的研习活动,再到参加线下的三天两夜领导力峰会。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场景走向社会,走进真实的环境。

我们还做了跨学科、通识类产品,比如学术十项全能,需要学校投入5-7个学科老师来组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带领学生做研习活动。拓展更加多元的教育场景,让学生拥有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多元评价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和学校一起共创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侯昊先生分享

在进行创新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如何平衡国际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校长欧阳华

国际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简单来说有三部曲——

第一,在校园生活的物理空间里,既要有中式特色,又要有西方国际化元素。

第二,搭建师资队伍的三个梯队。一是本土化老师,他们可能是创校员工,是这所学校“基因”的携带者;二是吸纳大批海归人才;三是打造外籍教师团队。我们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师资进行融合。

第三,建设国际化社区,通过各种活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以上三者的交融,如同一个交响乐团,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刘刘女士(主持人)

请卢校长分享一个成功转型的民办国际化学校的案例,说明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

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

学校转型和教育创新一样,并不是一种刻意追求,而是基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对教育的诉求,是一种与时俱进和因势利导的选择。以协和教育的转型为例,我们在两个方面给自己下了“硬规定”。

第一,中外专家联合治校。协和教育这30年来,一直是中外校长联合管理的,不是我们自己不能管理,而是基于对学校定位、特色发展的考量。到现在为止,从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到学科负责人,我们都尽量以中外联合管理的方式,打造学校多元文化。

第二,对“五育并举”有一个固定的投入要求。体育、美术、戏剧、户外、科技、科研等项目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但我们强制性要求学校在每一年的人力资源预算和财务预算中,重点对这些学科进行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

通过这样的转型,我们跨过了第一道坎。如今国际教育日趋成熟,我们面临着第二道坎:另一种“卷”。我曾被一些家长亲切地称呼为“牛津妈妈”,其实在当下的竞争格局中,这种光环是不长久的,仅仅以牛剑作为升学目标,对所有孩子并不是最合适的。所以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各卷其卷”。学术好的孩子卷学术,有的孩子不卷学术,可以卷艺术、卷科研、卷工艺,卷他自己感兴趣的,让他觉得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最终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孩子。

学校在转型的过程中,对师资力量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贵校是如何吸引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师人才的?

上海光华剑桥学校校长雷冬冬

多年来,光华剑桥也经历了转型,开发了很多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新思路、新思维、新的一群人,否则在原有基础上很难把项目做得更出彩。

光华剑桥对老师的培养非常务实。我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所以我也不太约束我们学校的老师,学校的氛围比较自由。校长的作用不是批评,而是引领。

除此之外,学校的文化氛围要保持积极向上,一所学校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学校不被制度所约束、捆绑,师资可能更稳定,老师成长得更快。

学校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BANZ全球化校区总校长柏萍

“品牌”这两个字有很深的底蕴,我最近对此特别有感触。我的孙子今年报考了一所澳洲男校——Scotch College,学校有172年的历史,培养出了三个总理、十个州长,包括牛津大学的校长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我的孙子在面试的时候参加了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想象你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国王,你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并写出五条法律。另外一个环节是问你喜欢什么运动,并和喜欢同类型运动的孩子进行竞技,后来我的孙子被Scotch College这所学校录取了。

在这样一所学校面前,我来谈品牌有点汗颜。今天讲到BANZ,我们考虑的是怎么样做一些细分领域的品牌,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比如现在的宝山校区,我们投入了12亿建设校园,并压缩招生,今年只招50个学生。而嘉定校区是依托国际本科的蒙纳士、曼大做预科课程,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办学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澳洲建了学校,做了Infinity College,提供高端学习的社区体验。

如何评价当前民办国际化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现状?

思楷实验室创始人兼CEO沈灿

中国人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跟国外学校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国内学校对于“器”看得太重了,经常把实验室的设备锁起来。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帮助了40多所国际学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我和同学们说:“沈老师希望你们把实验室的设备用坏。”为什么?因为用坏了,说明学习了,从来不用,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实践过程中,我们对结果不要看得太重。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曾经帮助阿尔伯塔省的一所高中打比赛,忙了一整年,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没有拿到奖。如果我们的一些家长面对这个结果,可能想要“爆炸”了,因为同学们都是付了费用的。但是这所高中和阿尔伯塔大学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做了一件事,他们联合这些孩子们写了一篇小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上,详细地叙述了如何通过一个小小的比赛来提升学校的STEAM TRAINING,我觉得这就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

结合您的自身实践,谈谈国际教育中保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

SKT思珂特教育创始人兼CEO侯昊

我对“儒释道”文化很感兴趣,读了不少相关书籍,也参与过实修。我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国际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方面更有优势。为什么?因为国际学校比较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时,再反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修齐治平”的哲学,会对东方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

其实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下,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21世纪,仅仅学习西方文化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更希望培养学贯中西的学生,推动中国教育创新的影响力出海。

往期荐读

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每个孩子都有天分,传统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能力评定有限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转轨国际教育赛道的中产家庭,还是逃不过“内卷”?

上海籽奥高中总校长吴子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平和总校长万玮:面对高敏感孩子,家长做好这几点,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雄:如何提高心理“弹性”,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