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文化中,石雕弥勒佛、燃灯佛和释迦牟尼佛合称为三世佛和三宝佛,他们按照时间计算可分为“纵三世佛”,而以空间算可分为“横三世佛”。纵三世佛代表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横三世佛代表不同空间的世界,分别是中方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石雕三宝佛常供奉在寺庙主殿内,同为三世佛,燃灯古佛和如来佛的头顶都有肉鬓,唯独石雕弥勒佛没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佛教文化中对弥勒佛石雕像的外貌形象有记载十分详细,诸如:“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还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得出石雕弥勒佛是胖乎乎的方脸大耳和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石雕弥勒佛像的艺术形象与民间的传说也息息相关,在浙江奉化流传着“布袋和尚”契此的传说,据说契此身体矮胖,肚子奇大,且头顶光滑无肉鬓;其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常用木棍挑着个大口布袋化缘,为人预测祸福极为灵验,名声大作。他在圆寂时曾盘坐于石头上,吟出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此后,民间便认为契此和尚正是弥勒佛祖的化身法相之一,塑造成了石雕大肚弥勒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石雕弥勒佛之所以没有肉鬓,也可能是石雕工匠们根据审美和情感表达需要,对石雕弥勒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在民间信仰和审美中,石雕弥勒佛一直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化身,其形象往往与笑容、宽容和福报等联系在一起。因此,石雕弥勒佛没有肉髻的形象,更符合民间对于弥勒佛的期待和审美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弥勒佛石像没有肉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形象的历史演变、佛教典籍中的解释以及石雕艺术的表达与审美需求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石雕弥勒佛没有肉髻的独特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佛教典籍中有记载,石雕弥勒佛有32相80种好庄严其身,且可以随时随心变化自在法相。因此,弥勒佛并非没有肉髻,而是可能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的法相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