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辛亥革命,所有人都知道,是武昌打响了第一枪。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武昌发动的兵变,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大多数人对于这段历史,可能基本停留在纸面的记录上。有一位在武汉英国领事馆任职的英国人,却如同战地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场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坦利·怀亚特-史密斯(Stanley Wyatt-Smith,1887-1958)于1907年进入英国驻华领事机构任职。1909 年至 1913 年期间,他在汉口担任领事助理,之后还在其他几个中国城市任职。1938年至1942年他在马尼拉担任总领事。在 1943年至1944年担任火奴鲁鲁(檀香山)总领事,之后退休。

斯坦利·怀亚特-史密斯和妻子梅布尔·史密斯,两人于1913年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坦利·怀亚特-史密斯和妻子梅布尔·史密斯,两人于1913年结婚

他在1911年10 月和11月拍摄的老照片(有些可能是购买的照片),真实记录了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战斗的场景,还有清军和革命军的汉口争夺战。这些照片最直观地展现了武昌起义整个过程,士兵的装备、军容以及当时的战斗场景一一呈现,可以说是记录辛亥革命最珍贵的视觉资料。

大观日知录分几期陆续分享这部分照片资料。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军在汉口铺设铁轨。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派出以陆军大臣荫昌为首的讨伐军南下,汉口位于长江北岸,首先受到攻击。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汉口失守,革命军被迫退守武昌。11月底,汉口、汉阳均被清军收回,双方维持隔江对峙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处红十字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员撤离,江边有一艘红十字会的汽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十字会的汽艇在江上行驶,远处是一艘日本巡洋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头望的是一名英国水兵,船上是死去的革命军士兵,应该是红十字会在运送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口英国租界旁,船只里是死去的革命军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船上堆着战死的革命军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死去的革命军士兵被放置在垫子上,位置是汉口英国租界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军士兵的尸体被裹起来运到马车上送去埋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士兵的棺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被处决抢劫者头颅,被挂起来示众,旁边写着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趁火打劫都被砍头示众,还有汉口邮政局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过后,真正是尸横遍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战斗过后,革命军士兵和清军士兵的遗体横陈在铁路路堤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名革命军士兵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具砍头的尸体,头颅被放在两腿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野中的尸体,似乎是普通民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具尸体被拖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受伤的革命军士兵被简易担架抬去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口火车站,一名伤者被抬着送去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军士兵,举着红十字旗,应该是一个医疗救助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口,远处浓烟滚滚。不知是什么建筑被战火涉及起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口,战地销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口销烟,大致应该是江边起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口激战过后,被毁坏的房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口的大量房屋被焚毁,街市成了一片废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火熄灭后,汉口大片建筑被毁,成为一片瓦砾废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战火损坏的汉口大码头。大码头坐落在接驾嘴(今集家嘴)与龙王庙之间,背靠河街(今沿河大道)、黄陂街汉镇核心地带,面朝汉阳南岸嘴,处在汉镇中心去往汉阳城的便捷路线上。

在辛亥首义阳夏战争中,起义军败退汉阳,从此处以及附近几处码头渡过汉江。为了阻击清军的追击,这里曾发生激烈的战斗,使得码头建筑大部被毁。

大码头已成断垣残壁,门洞上“大码头”三字犹存,昔日繁忙的景象不再。远处的岸线轮廓是接驾嘴段弯曲的河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名外国人站在大码头被损毁的门洞前。通过门洞可看到汉阳岸的房屋和远处龟山顶上的禹王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岸边的断壁残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