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讲座嘉宾合影

“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项目:“提纯——从《休戚与共》谈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建构”于12月15日在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十香园纪念馆)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金奖得主、广州画院专业画家罗玉鑫。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指导,由广东新快报社、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主办,新快报收藏周刊、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十香园纪念馆承办,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协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座现场

当日,广州市文联文艺工作部部长翁敏、广州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张铁威,广东新快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树盛,新快报总经理林波、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燕荣、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韩晖、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辉、广州艺山馆创办人刘裕山、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副秘书长黄伟哲、新快报收藏周刊主编李世云、新快报特刊编辑部副主任梁志钦以及来自广州市内外的美术爱好者参加了活动。(文:梁志钦 摄影:黄伟哲)

“一种文脉传承,是向美术先辈的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与传播艺委会副主任刘志辉主持讲座

作为主办方代表之一,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与传播艺委会副主任刘志辉介绍,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从今年9月29日开院之后,连续举办了多次艺术、地域文化以及非遗相关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在这方面深入与各方机构深入联系,大力推广岭南特色的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张铁威致辞

广州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张铁威在致辞中介绍了罗玉鑫日常的为人处世,尤其是她对广州市美协活动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优秀的艺术家自然是会有优秀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新快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树盛致辞

广东新快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树盛在致辞中,从活动所在的地点“十香园”在岭南美术的历史地位的角度,强调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他说,“我们所处的这个地方叫‘十香园’,是个艺术宝地,是‘岭南画派摇篮’,一百多年前,晚清著名画家居巢居廉曾在这里授徒,培养出了高剑父、陈树人等岭南画派的代表。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罗玉鑫在这里开设讲座,罗老师是全国美展创设以来,广东首次获得中国画金奖这一殊荣的得主。这是‘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讲座的第一场。我想,这也是一种文脉传承,是向美术先辈的致敬。”他认为,“罗玉鑫老师的获奖作品《休戚与共》选题非常有高度,她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生态文明,用巧妙和成熟的表现技法,诠释了人类与生态‘休戚与共’的关联,延续了她对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的持续关注和系列创作。恭喜罗老师,我们更期待,通过活动分享,让更多的画家和爱好者受益启发。”他说,“新快报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我们通过收藏周刊、书画大赛等渠道,为画家与爱好美术的市民搭建一座桥梁,为广东强省建设而努力。今天,我们联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岭南书院一起主办美学讲座,正是这样的一种有益的实践。”

主讲嘉宾:“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金奖得主、广州画院专业画家罗玉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讲嘉宾:“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金奖得主、广州画院专业画家罗玉鑫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涵,而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刻。”

在讲座中,罗玉鑫首先介绍了自己探索“提纯”艺术观念的四个阶段:“自然主义倾向期”“提纯萌芽期”“本土情怀表达”“提纯成熟期”,此后,便深入分享了“《休戚与共》创作分析”以及自己的“形式语言构建”,还特别进行了“十三届、十四届美展作品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座现场

“提纯并不等于简单化。”罗玉鑫具体分析表示,“简单化,是相对概念的、没有经过反复思考与推敲的、没有内容的粗浅的一种画面表现。提纯则是化学术语。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以此提高其纯度。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反复地涂画,擦了又画、画了又擦,最后提炼出来的一个纯粹的画面感。”在谈及提纯方法时,她具体分析称,“通过对绘画题材、表现手法、审美语言、构图、色彩等因素进行设计与编排,画面各种元素经过提纯处理,归结出黑白灰、点线面等,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力,意境传达出特殊的心理感受或情感体验。”

例如,她的作品《风再起时》,光影经过提纯,化为画面的元素,但却是抽象的,没有具体所指。

花鸟画常常容易被视为没有主题性,在全国美展入选获奖所占的比例极少,如何在花鸟画题材中寻找到主题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是罗玉鑫一直思考的关键点。她的作品《归路》,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这幅作品,她通过刻画蜷缩在铁笼里的果子狸、狗、猫和穿山甲,来触碰一个社会问题:保护野生动物。这就是她作品表达的主题性。作品《无忧之地》入选“共生世界—2022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她通过水豚温和善良的性格寻找画面的主题性的突破。水豚身上及周边有不同动物围绕,动物之间互相信赖依靠。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座现场

《休戚与共》在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金奖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罗玉鑫也从中有了新的思考,“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涵,而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刻。正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苏轼的朱竹、元明的墨花墨禽、百鸟朝凤;更有中国山水的三远法、游移式透视法都并非真实的描绘。无疑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艺术需要打开想象力,它并非是科普再现,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外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问环节

“人设”(人性)转换为“画设”

在提问环节中,有艺术爱好者问及罗玉鑫关于“工笔与写意”的热门话题,她表示,工笔与写意并不矛盾,同样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反对的只是过于“工匠”、过于“制作”的工笔画,她认为好的工笔也有写意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问环节

有一位从顺德而来的绘画爱好者提到作为业余爱好者,可以如何坚持自己在画画上的追求,对此,罗玉鑫鼓励她继续从“心”出发,在具备经济基础的前提下画画,不需要有太多的限制和顾虑,可以自由地画画,这样的艺术品反而会更加真诚,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对艺术品来说是最珍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问环节

有一位来自美术院校的学生提出“应该如何从写生中转化为创作”的问题。罗玉鑫建议,写生是一种视觉经验的积累,当观察与思考得足够多,再去往创作的层面思考,自然就能找出可以表达的内容,此外,她强调,艺术家在选择题材内容时最好契合自身的生活与环境,找到与自己生活气质相关的内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则会显得别扭,“比如生活在乡村的画家,选择农家相关题材是契合的,但如果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画家,却选择乡村农家的题材,则可能比较生硬。”她还提出建议,“可以尝试把独特又复杂的‘人设’(人性)转换为‘画设’,这样可能有新的突破。例如:神秘、怪诞、忧郁、深沉、开朗、活泼、可爱、机敏、天马行空等。大部分成功的艺术家都是把“人设”很好地融入画面,形成独特的‘画设’。”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