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芍药,相信对于了解中药材的朋友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它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材,经常出现在很多经典方剂中,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单纯地以为芍药只是观赏性植物,殊不知,芍药作为中药材,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芍药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来,中医将芍药分为了白芍和赤芍这两种不同颜色的芍药,汉代时,医者经常将这两味中药混用,统称为“芍药”,而且自《神农本草经》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中药学的著作中,一直都是沿用“芍药”这一名称,在功效和主治上,也没有明显的差异。直到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才根据这两种药材的颜色不同,而分出了白芍赤芍,但却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一直到了宋代,人们才对这两味药材,进行了功效以及炮制方面的明确区分,正式将白芍和赤芍作为两种单独的药材,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之后的很多医家书籍中,也都对这两味中药,在各个方面进行了鉴别,随着人们对药材的不断认识和了解,这两味中药的记载经历了简略到复杂、模糊到清晰的演变过程,那么,关于白芍和赤芍,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大家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大家要知道,无论是白芍还是赤芍,均属于毛茛科植物,药性微寒,可以入体内的肝经,经常被用于肝脏病症的诊治,而且在中医临床使用时,都反藜芦不宜于阳衰虚寒病症的治疗,但在药性、功效、主治等方面,则有以下几点差异。

1.药性不同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经和脾经;赤芍味苦,性微寒,主要归入肝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功效不同

白芍和赤芍之间的功效差异显著,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而赤芍则是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作用为重。

白芍的功效偏向于补、收,既能够补肝,又可以泻肝,补就是补充体内的肝血,有着养肝的效果;泻就是柔肝、敛肝、疏肝,以泻肝之用,因此,更擅长于益阴和营、养血柔肝,同时还具有安神的作用。而赤芍的功效和白芍相差甚远,偏向于泻、散,以清泻肝火为重,因此,金代医家成无己,根据张仲景的《伤寒论》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注解,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了“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的观点,后来,李时珍也指出,白芍能够益脾,具有“土中泻木”的效果,而赤芍具有散邪的作用,“能行血中之滞”。

此外,白芍在安胎止漏、通利小便、止痢清热上,也能发挥一定作用,赤芍在缓解痈肿疮疡上,更是一把“好手”。

3.主治不同

根据白芍的药性和功效,医家通常用其治疗血虚肝旺或肝阳上亢所导致的头痛、耳鸣、晕眩等病症,也可以用来调理阴血亏虚所导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等症候,白芍的平抑肝阳之效,可以用于调理因肝失疏泄所引起的情绪抑郁、小便不利等不适,同时还能缓解因阴血失养所带来的失眠健忘诸多病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芍在临床使用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热证,因为赤芍有着很好的清热效果,经常被用于治疗血热、肝火所导致的病症,比如血热妄行所出现的眼目肿痛、吐血、衄血,以及热毒炽盛诱发的痈肿疮毒,均可以用赤芍来缓解,而且赤芍的散瘀止痛作用,也常用于治疗血瘀导致的经脉不通,以及由此诱发的痛经、腹痛等症状。

所以在临床上,养血和营、柔肝健脾、安胎止漏,大多常用白芍,而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痈散结,则经常使用赤芍。但无论是白芍还是赤芍,都是医家常用的药材,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并没有孰高孰低的说法,只不过在使用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更为合适的药材罢了,只有这样,才能更便捷、更好、更具有针对性地缓解或治疗病症,而这也是中医药学的思想所在。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