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1月份零售环比季调后下降1.5%,同比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零售增速回落,是因为双十一促销前移,导致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吗?恩格尔系数回升,改善型消费回落,信贷意愿低迷,这是消费下滑的典型特征。提振家庭消费必须提升个人收入,推动消费升温没有捷径可以弯道超车。

一、11月份零售环比季调后下降1.5%,同比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份各地区继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购物消费券和购物补贴力度不减。各地针对特定行业商品的消费刺激政策,吸引了一些购买力提前释放,这些特定商品的销售表现均优于平常和其他商品。比如,国家统计局表示,在消费券和补贴等因素带动下,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6%、10.5%,增速分别比10月份加快2.9个、3.1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2.2%,连续3个月保持高速增长。

但是,数据同时也清晰显示,部分地区针对部分商品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政策,并未真正起到提振消费的作用,因为节省其他开支来重点购买有政策补贴的商品,虽然从单类商品观察效果明显,但从整体消费观察,毫无效果。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7万亿元,环比下降3.6%,剔除季节性因素(5年平均),环比仍然下降1.5%。同比增长速度也从10月份的4.8%,大幅回落三分之一至3%,回落了1.8个百分点。

零售额环比季节修匀后下降1.5%,同比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这就是11月份发放消费券和特定产品补贴的成绩单。

或许,补贴和消费券延缓了消费回落的速度。如果剔除补贴力度最大的汽车销售,11月份的不含汽车的零售额同比增长幅度为2.5%,不仅比10月份的增速4.9%回落了接近一半的2.4个百分点,还创下自2023年1月以来,23个月的最低增速。

如果观察数据更为可靠的限额以上零售额,11月份的同比增速则从10月份的6.2%回落至1.3%,回落了4.9个百分点,回落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零售增速回落,是因为双十一促销前移,导致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统计局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双十一促销前移、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短期因素影响“。

这一解释显然没有数据能够支撑。因为,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10月份和11月份的网上零售额分别为14704亿元和16676亿元,同比国家统计局2023年发布的10月和11月的数据14717亿元和16656亿元,10月份下降0.1%,11月份增长0.1%。很显然,受双十一前移的影响并不存在,因为10月份网上零售额下降了0.1%,比11月份的增速反而低了0.2个百分点。

如果说是基数太高,也很勉强,因为自8月份以来,实际的当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3%、-1.8%,-0.1%和0.1%。增速持续4个月低于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1月份网上零售额140308亿元,同比增长7.4%也存在失误。因为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网上零售额为139571亿元,对比计算,同比仅增长0.5%。

实际上今年以来的11个月中,仅有3个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高于线下商品零售额增速。前11个月,线下零售额同比增长4.5%,网上零售额仅增长0.5%。

三、 恩格尔系数回升,改善型消费回落,信贷意愿低迷,这是消费下滑的典型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郎认为,目前消费的大趋势仍然处在偏于“节衣缩食”型的节省谨慎周期中。家庭消费意愿低迷的原因,依然是收入增长迟缓,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限制了家庭消费的提振。

第一、恩格尔系数回升,收入弹性较大的改善型消费增速下滑,是收入难以支撑消费的典型现象。

在经济学中,有两个规律是观察收入与消费的经典指标。

一个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收入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8.2%,连续八年下降。但从2020年开始,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逐步回升,到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家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6206元,在人均消费支出20631元中占比30%。5年恩格尔系数回升了1.8个百分点。这期间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通胀的实际收入是增长的,但由于城乡居民家庭抽样样本可能存在老化或者失真的问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不一定准确。

二是当人们收入下降时,首先节省的是弹性较大的改善性消费需求。这是因为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性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份,在构成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6类商品中,仅有各地补贴或消费券的汽车类、家具类、建材类商品同比增长幅度比10月份分别回升了2.9、3.1和8.7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增幅持平,其他12类增幅回落或下降幅度扩大。其中消费弹性较大的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速普遍回落。具体来看,11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从39.2%降至22.2%,通讯器材类消费从增长14.4%反转至下降7.7%,体育娱乐用品类消费从26.7%降至3.5%,化妆品类消费从增长40.1%反转至下降26.4%,金银珠宝类消费从下降2.7%,扩大到下降5.9%,办公用品类消费从增长18.0%反转至下降5.9%。

第二、居民金融消费紧缩,反映了消费意愿低迷。

虽然9月份央行大幅度降准降息降首付,10月份开始,各商业银行陆续下调了存量房贷利率,但11月居民新增贷款2700亿元,同比减少225亿元,下降7.7%。

其中,短期贷款净减少370亿元,同比多减964亿元,为近十年以来首次负增长,2017-2021年同期均值为2068亿元,2022-2023年同期均值为560亿元。

居民短期贷款十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充分显示居民加杠杆意愿仍然薄弱,消费行为仍偏于谨慎。

11月,家庭部门新增存款0.79万亿元,同比减少0.12万亿,下降13.1%。

再结合家庭部门短期贷款转负,反映了家庭部门的消费预期和房地产投资预期尚未逆转。新增存款、贷款双双减少,意味着家庭部门将修复资产负债表放到了消费与投资之前。

四、提振家庭消费必须提升个人收入,推动消费升温没有捷径可以弯道超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工作会议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作为明年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无疑是实现稳增长的关键。而扩大国内需求,家庭消费是重中之重。所以中央特别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但是,各级各部门和决策者必须意识到,提振消费没有捷径,消费券或购物补贴无法助力消费实现对供给的弯道超车。提振消费,必须老老实实地、实实在在地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供给的增长保持匀速或略高。

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共财政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支出。

提高工资性收入,在目前的困难的经营环境中,还是需要减税减费,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让利企业,企业才有来源来增加工资。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是需要在压高补低上做文章。压缩体制内的社保水平,补贴体制外的社保水平,是目前财政紧张局面下的合理选择。

但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需要大力压缩公共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压缩公共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需要机构改革,减员减支。压缩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需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将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拉动型转移到消费推动型上来。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