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开始,家庭教育平台“少年大不同”创始人陈瑜对话了上百个孩子,写了“少年发声”系列丛书。同时,作为对照和补充,她还先后采访了数十位家长。这些家长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成长、学习、就业经历,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领域有着迥然不同的烦恼与反思。他们有的被迫“卷”教育,惶惶不安;有的想给孩子规划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又疑虑重重;有的和孩子关系破裂,苦心经营却不被理解……
在《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一书中,陈瑜写道:“为人父母,就是一趟英雄之旅:意气风发地启程,一路不断打怪,不断升级,勇往直前。”
《教育家》:《我为孩子打突围战》的第一章就是“内卷时代,各家有各家的焦虑”,其中采访的几位家长也极具代表性。对于教育“内卷”,家长们往往存在以下几种心态:大家都卷,我也该卷;卷是为了孩子好,如果不卷,未来就完了;不卷能怎样,难道“躺平”吗?请结合这几种心态,谈谈您对教育“内卷”的看法。
陈瑜:“内卷”的背景是高度竞争,要在这个背景之下获取更多资源和成就,可能就要加入这样的“战局”,但因为当前的竞争已经到了非常规的程度,所以许多动作变形,也就意味着很多过度的、无效率的竞争。
近几年,基于对100多位不同年龄段、遍及全国各地的学生的访谈,我看到,孩子们其实不是讨厌学习,也不是天生情绪低落,他们是觉得继续“卷”下去自身会承受不了,这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从精神和心灵的状况来说,他们觉得这样的“卷”毫无意义,可能也得不到他们期待的结果,未来也过不上他们想要的生活。这已经不是某个个体的状况,在“内卷”的大趋势下,很多孩子遭受着这样的困扰。
关于家长们对于教育“内卷”的几种心态,我们来一一剖析。
第一种:大家都卷,我也该卷。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其实就是求同心理,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这类家长谋求的是一种安全感,跟着大部队走,即便这条路没走通,对自己也有个交代,因为别人也是这么干的。这类家长放弃的是独立思考和某种程度上的承担,而把“卷”加诸孩子身上。
第二种:卷是为了孩子好,如果不卷,未来就完了。这种心态的背后是对未来的一种恐惧,似乎今天不加入这个“战局”,孩子就没有其他可能性了。的确,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无论是国际时局、经济形势还是新一轮技术革命,都让我们看不清未来。很多既往的人生经验不具备指导性了,新的机会也不知道在哪里,这无疑会让人心生忧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数家长想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他们的方法殊途同归,就是死磕孩子的成绩,这仿佛成了他们唯一可以抓在手中的砝码。在这种逻辑下,他们笃信“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好未来”,但这一结论本身是非常仓促且不一定成立的。
第三种:不卷能怎样,难道“躺平”吗?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在这类家长的词典里似乎只有“卷”和“躺平”两种可能,但孩子们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光谱”,它是有很多点位的,并非不“卷”就意味着什么也不干。
如果把以上三种心态的底层逻辑挖出来,就会发现其实它们并不成立。这些只是借口,支撑着成千上万的家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指导着自己的行动。
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个人觉得,短期之内教育“内卷”的大趋势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但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对的,这样不只会导致孩子厌学,甚至会让一些孩子悲观厌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家长和孩子的个体突围,其中包括不少孩子用休学的方式提前退出了“战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消极层面的反“内卷”,我们并不鼓励但也应该给予理解。
《教育家》:不少家长经常在“卷”和“停卷”之间摇摆,他们内心非常纠结、焦虑。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陈瑜: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花的时间越多、越努力,就会越有成果。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时间的长度不是核心,效率才是核心。要摆脱“内卷”,同时又不“躺平”,核心就是抓效率,使得单位时间内投入的精力获得最大的产出。如果孩子一天到晚都扑在学习上,那么他的其他需求就会被抹杀,这样肯定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学习表现也不一定好。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学习方法,将诸多学习资源以适合为标准整合在一起,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孩子既能够收获学习的成果,又可以腾出一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满足自己的一些精神需求。
《教育家》:据您的观察和了解,为孩子“打突围战”的家长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吗?您认为,在反“内卷”这件事上,家长大有可为吗?
陈瑜:为孩子“打突围战”的家长的确比以前要多,但这种趋势依然是被迫而非主动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家长已经把底层逻辑想清楚了。我所看到的更多是不得已,孩子已经厌学甚至休学在家,家长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觉得之前有很多做法不对,于是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重整旗鼓,这个家庭该怎样往前走。
在疯狂“内卷”的浪潮下,孩子们厌学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也的确会给还没有碰到问题的家长敲响警钟,让他们及早警醒:如果继续这么逼孩子,我的孩子是不是也会走到那一步?在精神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心里会绷起这样一根弦,但在行动上我还没有看到有太多家长主动在做,这需要家长有很强的承受力、很稳的价值观,还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在反“内卷”这件事上,我觉得家长不仅大有可为,也是最有可为的。我们不能指望整个社会很快会有一个颠覆性的变化,不能指望中高考制度马上改革,也不能指望老师们突然之间与家长同频,拥有一样的教育理念。这些都是我们对外部的要求,而要求不一定会立刻得到回应,所以最后落脚点还是要在自己身上。因此,家长是其中最大的变量,你把自己的底层逻辑搞明白,你的家庭和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会有所改变。如果你在认知和思维层面依然如旧,继续在一条轨道上行走,那么你的孩子只能被你拽着往前走,直到某一天孩子脱轨了,你才不得不停下来,但这时就需要孩子付出巨大的代价。
反“内卷”,首先要从“内卷”这条路上退出来,不跟着那个节奏走。而“打突围战”,是努力打开更大的局面,做一些前瞻性的计划,帮助孩子、托举孩子,能够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找到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路。从这个角度来说,“打突围战”应该是反“内卷”的下一步动作。
《教育家》:相比于绝大多数家长“考虑未来的出路,以结果为导向来推理孩子今天这条路该怎么走”,您表示“会更在意孩子喜欢啥、擅长啥、可以走到怎样的未来”。功利化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掉落的“陷阱”,您个人是如何规避的?请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陈瑜:从孩子生涯发展的角度,我觉得“看懂孩子,看懂未来”是两条非常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先说看懂孩子。每位家长在观察孩子的时候,都要戴上一副有四块镜片的眼镜,才会看到孩子的脑心体腹,看到孩子的全貌。一是兴趣。家长要通过日常行为去观察孩子的兴趣,并以此带动他的学习热情,激发他的内驱力。二是能力。如果缺少能力的支撑,兴趣则很难持久变成动力。家长要关注孩子对哪些事情拥有优势,同时了解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三是性格。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快还是慢,是感性还是理性,以及是跟随还是主动。四是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家长忽视的。价值观是我们未来选专业、选职业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是做出选择的基础。价值观就像一个放大器,价值观越清晰,孩子的热情也会越容易被激发,会主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再说看懂未来。今天很多家长以考公考编这种稳定的思维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所谓的稳定在10年、20年后可能也会有新的情况,而且其中的一些职场文化,“00后”的孩子也不一定能适应。未来到底该往哪里走,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全球化、人工智能以及未来职业的多样性等因素考虑进去,然后再来倒推,如果要赢得未来,孩子需具备一些什么样的基本能力,比如创新思维、人际沟通能力、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培养孩子。如果只有一纸文凭,孩子将来也难以成为一个站得住的人。
《教育家》:相比于绝大多数家长“考虑未来的出路,以结果为导向来推理孩子今天这条路该怎么走”,您表示“会更在意孩子喜欢啥、擅长啥、可以走到怎样的未来”。功利化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掉落的“陷阱”,您个人是如何规避的?请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陈瑜:我觉得教育“内卷”更像是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块,它是会引起连锁反应的。过度的“内卷”会使孩子像一个学习机器,让他们觉得没有了自我,很多需求(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休息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也没有自我探索的机会,看不到人生得以实现的希望。因此,孩子人生的多米诺骨牌就会一块一块地倒下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教育“内卷”,同样会影响孩子周边的教育者。我们看到,许多家长和老师也非常焦虑,整个社会为孩子们营造的是高竞争感的成长氛围。从个人的角度,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可能会遭到指责甚至谩骂。从关系的角度,由于孩子成绩不理想,导致不少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出现裂痕。同时,高竞争感的学习环境,使得很多孩子互相提防,同伴关系也出现问题。
教育“内卷”的破解之道,我认为在以下三个层面是值得去探索的。
第一,多元价值观的建立。对待学生,不单以成绩来衡量;对待成人,不只以金钱和地位来衡量。价值观单一化是一件极为恐怖的事,人生应该是旷野,而不是轨道。多元的价值观可以使很多家长和孩子敢于选择一种更为自洽的人生,有能量走不一样的路。
多元价值观的建立也是分多个层面的。在社会层面,对于人生样板的宣传不能只关注那些成功人士,也要看到一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活出了自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是闪烁着光芒的。这样的人生样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要让孩子们看见这些人的存在,感到他们也是值得赞颂的,那么孩子们才有可能说:“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在个体层面,父母可以帮孩子创造一种良性的小环境。比如在谈到工作时,你是成天抱怨自己当牛做马,在职业里毫无价值感和成就感吗?如果是这样,孩子看在眼里也会受到影响;反之,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的一生是在追逐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这种链接是很动人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二手经验”。比如带孩子多看一些书和纪录片,为他们打开视野,看到生活有很多种可能的样貌,带着这样一颗“种子”让孩子“ 发芽”。
第二,多样的路径选择。今天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考不上高中人生就完了。很多孩子被分流到职业教育体系时,也会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失败者,他们会觉得未来的工作是没有尊严的。如果说有一半的孩子将无法进入普通高中,为什么我们不给他们创设一种教育环境,让他们觉得“虽然我不是读书的料,但我还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料。即使没能进入普通高中,我照样可以得到好的教育,未来一样可以有尊严地自食其力”。
在职业教育之外,社区、家长也可以创设一些机会,让孩子们进入社会去体验、去实践,让他们在低年龄段也能获得一些嵌入现实生活当中的体验。
第三,创建更加丰富的职业生态。我们不要用今天的职业观去限定孩子的未来发展,这个社会不是只有国企和大厂,也不能眼里只盯着公务员和事业编。未来,我觉得不是找工作,而是找事做。如果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凭借它获得生活资源,而非必须谋求一份工作。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只会考试,毕业后倘若再找不到工作,他的人生不就毁了吗?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帮助他们构建和提升自己的长板,让他们在未来可以被雇用,也可以自我雇用,拥有更大的舒展空间。
— END —
来源 | 《教育家》杂志2024年11月第2期,原标题《为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破卷突围”》
作者 | 李香玉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