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现实的表现是,李东生引以为傲的TCL三大业务,家电、光伏、半导体显示,都开始显露出“大”问题。
作者|顾 逍
编辑|杨 铭
不久前举办的2024 TCL全球技术创新大会上,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富有激情地呼吁:
在颠覆性科技创新抢先突破,是中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这种颇具宏大叙事视角的思考,是李东生向来喜欢的发言风格。
中国、全球、战略、报国、决胜、颠覆.......如果仔细留意李东生的公开发言,你几乎很容易从他的讲话中,找到这些充满力量感关键词。
其言辞背后,体现的正是李东生赌性十足、激情四射的人物性格。请记住这两个关键词,这两大关键词,将在日后贯穿TCL一系列业务的发展。
李东生曾经直言不讳,说他坚信“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的目标和商业逻辑。所以TCL集团的发展,几乎一直贯穿着这一底层逻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取得了明显战绩,成功穿越了一轮轮行业周期。
但在眼下,经济发展整体阶段从做大规模切换为精耕细作的大背景下,科技产业的价值链条,也进一步向讲究创新的层面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旧致力于“做大”的TCL,所面临的挑战,愈发艰巨。
非常现实的表现是,李东生引以为傲的TCL三大业务,家电、光伏、半导体显示都开始显露出“大”的问题。
01
白电尴尬,黑电数据打架
黑电,是TCL起家的支柱,也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支撑TCL在消费市场不断向前的核心产品。即便是到今天,TCL电视依然在市场享有举足轻重的声望。
但李东生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止步于黑电。
据说,李东生家里,所有的电器,都是TCL品牌。一个细节,可以体现出李东生对于TCL品牌的执着,有记者曾回忆,有一年采访李东生邀请他拍照,而李东生却面无表情地走了,在场的人都觉得奇怪,直到摄影师突然发现,背后的电视机不是TCL品牌的,才恍然大悟。
就是这种对于品牌出镜的执念,让李东生不断试图带领TCL做大规模。具体表现在家电市场里,是TCL反反复复,不断切入白色家电的尝试。
20世纪90年代,TCL就开始布局白电业务,此后经历了长达十几年国内白电市场发展的黄金期。但在李东生眼里,“大”可能才是最关键的,所以那时间里,TCL一直沉迷于贴牌,虽然规模上去了,但却因此丧失了白电产业布局的实力。
这时候,李东生富有激情的性格又再一次显露了出来,他一直未曾放弃对于白电市场的逐梦。2013年之后,TCL将白电业务确立为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业务,开始投入巨资建立冰洗产业园,但依然空有规模,明显忽视技术研发和品牌积淀,最终的、结果是依然不温不火。后来还传出了“最懂中国家庭”的冰箱,预售销量为零的尴尬。
但这都没能阻止李东生扩张白电的激情,到2021年TCL还通过收购,拿下了奥马电器,继续押注白电。可是结果呢?从第三方统计的数据来看, TCL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均徘徊在个位数。
即便这仅有的个位数市场份额,TCL其实也拿得战战兢兢。
从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来看,由TCL科技+TCL实业组成的TCL财报,营收落后于美的、小米集团,增速落后于美的、小米和海信。
在空调上,TCL远远落后于美的、格力、海尔、海信。多位业内人士却指出,不管是在线上市场,还是线下市场,TCL空调都还没有摘掉二三线品牌帽子,在行业都很难追赶上头号玩家。
必须要厘清的事实是:TCL空调总销量背后,是TCL自有品牌空调销量,不如对外代工、贴牌总量多。为代工做嫁衣不是不可,但对于TCL空调自有品牌的拓展,必然会造成不少的冲击,比如“TCL空调,适合出租屋……”的议题,就是对品牌难冲高端的具现。
更重要的是,作为后入居者,本应下苦功夫让消费者认识到技术上的差异化、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场景体验的差异化。但事实上,从电商平台到社交平台,充斥着对TCL空调质量堪忧、售后体验差、无技术创新的吐槽和投诉。
TCL在家电领域的强势业务,是属于黑电的电视。但大跌眼镜的是,为了争排名,在“谁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二”这个问题上,TCL和海信通过叠加子品牌出货量改成“某某系”等的方式,开启了多轮“数据打架”,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表面看,TCL和海信的电视地位之争,是中国电视在全球市场持续成长的结果。但对消费者来说,相比数据之争,更重要的是产品技术、性能指标、用户口碑、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本末倒置背后,其实也体现了TCL在智能家居上的尴尬。面向物联网时代,智能家居已成为家电行业奋力突破的新方向,其重要内涵在于不同电器间通过数据协同,最终实现完整的居家智能体验。
这是家电业通往下一个时代的船票,但这些要素,也都是TCL所缺失的。无论是数据化能力,还是互联网应用生态,TCL似乎至今都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
02
光伏业务面临产能过剩
除了家电,TCL另外一个“大”业务是光伏。
这一业务,也是贯穿李东生商业逻辑的一大杰作。投资大、资产重、周期性长是这一行业的一大特点。李东生非常看中光伏业务的未来,并且在多个场合表示,这块业务将成为TCL做大市场开拓全球的筹码。
但相较于态度上的积极,光伏业务的未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以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TCL中环2024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29.98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16.52亿元,由盈转亏;营业收入63.69亿元,同比下降53.7%。
转亏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光伏是一个大周期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供需失衡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出现价格与成本倒挂的现象。
即便是从长远来看,产能过剩也已成为光伏行业的特点。据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多晶硅预计产出约203万吨,大约可支撑882GW组件产出;而整个2024年全球的组件需求仅在570至620GW区间。
而且,入局光伏亏损的也并非TCL一家,从家电企业的情况看,格力、美的、创维等均对光伏产业有所布局,而除创维轻资产模式外,其业绩表现均一言难尽。格力钛,2023年亏了1.71亿元;美的控股的合康新能、科陆电子也都处于亏损状态。
实际上,李东生并非不清楚行业的状况,但其喜欢做大生意的性格,依然驱使着TCL入局。李偏执地认为“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躲不开这种行业竞争的周期性波动”。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TCL硅片出货综合市占率23.5%,位居行业第一。但其实,在更多的投资者眼里,在光伏领域大规模的市场并不等同于公司的实力,比如段永平就曾明确说过:感觉最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就是硅片,用户最后只关心每度电的成本,所以这个行业实际上是效率的竞争。
任何行业一旦沦落到效率竞争,其尽头无非是永无止境的内卷,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反映在TCL身上,其光伏业务已显示出明显的财务压力。
在李东生重注的硅料产能行业,同样如此。去年9月,TCL公告称,将把手中持有的新疆戈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疆戈恩斯”)27%的股权,作价6.966亿卖掉。买家“国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系武汉一家金融控股集团下属企业。该公司贷后管理能力极差,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地产信托产品频繁违约,众多投资方“踩雷”,几乎上了黑名单。
“华夏能源网”报道称,经股权穿透,买家是一家以李东生等TCL实业核心高管控股的公司。也就是说,李东生“左手倒右手”,把“儿子”TCL中环的重要资产倒卖给了另一个“儿子”(TCL实业)的关联方。
这一交易广泛引起了市场质疑。因为这是李东生“最划算”的一笔投资,新疆戈恩斯是TCL中环目前参股公司中净资产和净利润额最高的公司——新疆戈恩斯在2022年净利润82.52亿元;2023年1-6月净利润则达到20.23亿元。
TCL中环此举,被认为将改换赛道,即放弃已是红海的棒状硅。但这一举措,并未给账面带来好转,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TCL中环有息负债高达404亿元左右,但账面货币资金仅100.20亿元。
03
67岁的李东生,
一意孤行还是高瞻远瞩?
除了光伏、多晶硅业务,装在TCL科技上市公司里的,还有另外一个“大”生意——半导体显示。
这同样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制造业业务,也符合李东生对于“大”的追求。
从行业特点看,面板行业有较长的资本开支周期,包括工厂相对复杂的建设和产能爬坡时间。从最初投资转换为产能和库存,整个周期需要3~4年时间。
进入2024年,面板行业进入上行周期,而李东生也选择进一步扩张,加码TCL的面板产能。在今年下半年,TCL宣布花费百亿重金,收购了包括乐金显示(中国)有限公司70%的股权和乐金显示(广州)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从行业格局来看,经此一役,TCL的版图势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张。但问题在于,其押注的LCD显示技术,已成为确定性“落后”技术。
目前,日韩企业均在退出LCD领域,转向OLED。虽然LCD目前依然有广阔的存量市场空间,但面向未来市场,显然已不再是最先进的技术。那么,LCD技术还能维持多久呢?
对这一疑问,在近日的央视《对话》栏目中,李东生如此回答:经过我们自身发展经验的判断,我们认为目前在大屏幕显示方面还没有哪样技术能够取代LCD(液晶显示)。将来,LCD(液晶显示)在大屏幕显示方面一定是主流。
其他玩家纷纷转向情况下,大趋势是否会跟随TCL方向而走,这是李东生的“一意孤行“,还是“高瞻远瞩”,需要时间和市场去验证。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李东生和TCL身上的那桩公案。2004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在当时后者是全球彩电技术专利龙头企业,但其主要集中在显像管技术上。而戏剧性的一幕是,在并购过后不久,彩电产品的主流市场,就过渡到液晶平板电视的时代。
这一幕和今天何其相似,LCD也面临着OLED技术代际切换的调整,而这一次,TCL还会因此再度陷入尴尬的泥潭吗?
李东生,作为一代知名企业家,无疑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商业眼光。其赌性和激情,与传统制作业大投入、大周期的行业特点,不谋而合。一切本没有问题,只是时代变了,行业的发展环境变了。
放在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里,价值链正在不断从制造业上移,创新成果开始成为新的较量舞台,而非再是过去一味地企业体量。专精特新企业的人效越来越高,优秀的AI公司团队规模越来越小,而属于传统制造业的大体量故事,正在逐渐褪去性感的色彩。
李东生相信做强必须做大,这其实也正是为何TCL白电业务始终不温不火的原因,白电更讲究精细化运营,而非像黑电那般依靠大规模的产能投入。在整个经济体逐渐走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讲究精细化运营的背景下,还在一心想要做大的李东生,还能带领TCL走多远呢?
此外,1957年生的李东生,今年已经67岁了。虽然相比于互联网企业,传统老牌企业家往往退休更晚,但参考66岁卸任的王石、69岁卸任的郭台铭、70岁退休的何享健,李东生无疑也到了思考退休的年龄。
之所以,这些企业家都纷纷选择在这个年龄阶段到站下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其创始人经验提供给企业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小,面对全新的商业挑战,企业必须有补充新鲜的应对视角。
无疑,这些都是TCL眼下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出品人:黄枪枪|直达热线 13452396140
(请标注公司、职位)
独到观点、独立态度
见证中国商业生态进化、重塑与未来
往期精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