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亲历,并成为历史。

——《钱从哪里来》

2024年即将过去。

这是提振之年、迭代之年、裂变之年、抽象之年。

看向海外,一颗子弹分毫之差、川普内阁三巨头浮现、马斯克忙着“夹筷子”、AI驱动下纳斯达克指数再创新高、日元贬值“套息交易逆转”、巴以冲突不断、巴黎奥运随性松弛、西班牙遭遇“世纪洪灾”…

看向国内,A股924行情突然爆发、指数成为最流行的入市方式、多元配置成为最主流的叙事、10年国债进入1%+时代、个人养老金全国推开且纳入指数、《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微短剧占领小屏…

这一年,我们过得多少有些意料之外,年底了,养老成为时下最热的话题。再提笔写写,人人渴望权益的贝塔,但谁又能在不可避免的变化中抚平长期的波动,人人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老,但谁又能穿越漫长岁月、抚平那些面庞的褶皱?

眺望贝塔

眺望贝塔

谁抚平权益波动?

谁抚平权益波动?

往回看,起落之间,每一步都仿佛走在历史的节点上,“世界上最快的不是马斯克的火箭,而是A股投资者的思维”,说的便是身处A股,投资者的心态。

2024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W型”走势。年初,我们经历了微观流动性压力下、A股在一片“低估”之境中又生出来的极端下挫,而后随着顶层设计的变化A股市场从荒芜中萌发,但5月下旬开始,随着市场情绪回落,再度进入调整。

直到9月24日,从“一行一局一会”的一揽子政策大礼包集体落地,再到政治局会议“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要求“干字当头”、定调积极,为市场注入一又一剂“强心针”。

于是乎,短短六个交易日内,沪指从2700点以“光速”重返3500点,“千股涨停”、“宽基指数涨停”从过去照进现实,用事实印证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惊人效率。

2024年年初以来,A股市场呈“W型”走势

数据来源:Wind,国金证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Wind,国金证券

说起来,924之前,没有人可以料到,沪指从3500点跌到2700点的漫漫熊市走了三年,但从2700点重回3500点附近只需要6天,底部布局的时间永远多于高位止盈的时间,这也便是资本市场发展初期的特点。

而这一波行情的到来,也让指数基金尤其是宽基指数,凭借对市场贝塔的简单又高效的捕获,再次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成为投资者追逐财富的新选择。

主要宽基指数“924行情”涨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上述统计的924行情区间界定为9月18日-10月8日,短期表现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代表具体产品表现)

人人都想要慢牛,只待,大时代的巨潮翻涌。后来大家发现,没有永远极致的低估值、永远不涨的市场,雨后总会天晴,人们都将再次出发,只不过,未必再是从前的跑道了。

市场始终会向着更有效率的地方演进。这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通过效率去适应复杂性。蓝筹宽基指数大概率正在成为资金的审美公约数。以A500指数为例,指数发布不到三个月时间,跟踪基金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元,再创新纪录。

上一轮周期启动的2019年,众多投资者热情涌入追逐明星基金经理,本质上是对阿尔法的追逐,到如今选择通过宽基指数基金来寻求贝塔的胜利,往年前事,换了人间。

而让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存在持续的赚钱效应,亦是发展个人养老金的关键。本次个人养老金进一步优化了产品供给,把大家一直以来呼声比较高的指数基金,尤其是宽基指数纳入了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

相比之下,指数基金的确会更匹配养老金账户的特点。

第一,指数本身具备调仓换股的不死鸟特征,只要经济的贝塔以及M2的供给长期向上,表征核心资产的宽基指数中长期大概能走出不错的趋势。

第二,指数基金持仓透明,大家不用再纠结基金经理的调仓、换人以及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根据指数的估值水位以及自己的认知,自己操作止盈或者加仓的问题。

第三,宽基指数本身就是适合拿来当做权益底仓的品种,就算对行业和个股没什么了解,就买一只基金,那选中证A500、沪深300或者中证500等都可以。

而如果对成长性和弹性有更高的期待,对市场的风格轮动有一些自己的判断,那配一点科创50、科创创业50等,也是非常可取的。

指数基金是信息平权的工具,普通投资者对个股和行业的研究确实没法像很多机构投资者那样倾注大量资源,但选择宽基指数,就是对市场的平均收益投票。

第四,在长久期的投资中,费率的影响会更大,而这次的Y份额,大部分产品的费率其实都进行了让利。更低的费率意味着投资者可以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投资回报,在复利的魔力之下,哪怕只是微小的费率差异,经过时间的累积,在长期对于收益率的提升同样不容小觑。

养老投资是一个长达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备老积攒过程,是一个真正长期限的投资,所以养老产品的设计也应该匹配这个长久期,在一个漫长的时空中,抚平短期的波动。

投资养老

投资养老

谁抚平人生褶皱?

谁抚平人生褶皱?

说起来,养老这件事,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像我奶奶那一辈,观念可能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到了我父母那一辈,可能会觉得买房养老、储蓄养老;而到了今天,第一批90后都已经30多岁了,曾经被认为离经叛道的一代也成了00后眼中的阿姨和大叔,更多人清楚地明白“养老要靠自己”,越早开启养老规划越好。

养老观念背后的变化反映的其实是时代的变迁,无论如何,养老问题,确实是一个所有人一定要面对的问题。或早或晚。我们,终将老去。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面向全国推行,养老,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养老投资的收益率能够超过通货膨胀率(即CPI的增幅),就已足够。然而,战胜CPI并不意味着实现了财富的真正保值与增值。

举个例子:1990年,北京打工人的年平均工资是2652元,房价每平米1200元,10万元可买83平米房子。假设我们把这10万元用来理财,收益率能打败CPI,比如说是CPI+1%。

但是从1978-2018年,这40年间工资实际增长率7.7%,GDP年均增长率9.5%。所以来到2020年,北京的年平均工资已经是12.9万元,增长了47倍。(注:平均工资为在岗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这按照CPI+1%的利息进行储蓄的10万元,在2020年约为70万,只增长了6倍。参考2020年北京房价的均价4.8万,只能买到15平米——与1990年相比,住房面积减少了惊人的82%。

从这个视角审视,仅仅应对通货膨胀是远远不够的,养老投资的收益率必须要跟上社会购买力的真实增长,而工资增速和GDP增长率才是整个社会购买力的核心决定因素。

即便考虑到经济转型步入新阶段的因素,参照“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的经济增长目标,我们养老金投资的长期收益率也最好不低于6%。

正是基于这一收益率的要求,权益资产就成为了我们需要考虑的方向。从过去十年大类资产的走势来看,以A500为代表的核心宽基指数超越了一线城市房价,成为抵御购买力缩水的更优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1.1-2024.9.30。各类资产历史收益率不预示未来表现,指数收益率不代表基金产品表现。)

这里就触及了第二个常见的误区:许多人视养老资金为生命的保障线,因而质疑将其投入波动较大的股市等权益资产是否明智。

然而,波动本身并不等同于风险。在养老投资的语境下,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两种风险:其一,在投资周期结束时,该笔投资出现亏损的概率;其二,即便未亏损,投资收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

事实上,权益类资产虽然波动性比较高,但只要持有期足够长,其风险就没有直观看起来那么大。以近三年A股市场为例,整体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如果从中证A500全收益指数的表现来看,在过去10年间经历了2018年和本轮熊市的洗礼后,仍然实现了64%的涨幅,自基日起年化收益率超过10%(来源:Wind,截至2024-12-10)。

而且随着持有期限的延长,平均收益率还会显著提升。养老投资是一项时间跨度长达二三十年的超长期投资,这样长的投资期限里,时间可以大大熨平波动。相反,如果我们不充分发挥养老投资长钱的优势,为了减少短期波动去投资一些低风险品种,未来投资收益的损失或许才是无法弥补、令人惋惜的。

2024年即将过去。年末回望,很多事情都变了,但有些事情没变。有时候,记忆很短,很容易因为短期的波动,忽视长期趋势的力量。

养老Y份额与指数产品的双向奔赴,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的这一天交汇,为我们的个养账户带来全新的空气,不可避免将写入历史、成为年度大事件。

我们亲历历史、并成为历史。未来价值的锚在哪呢?不禁思索。在跌跌撞撞往未来奔赴的路上,至少我们仍应心怀希望。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明年又是新的一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