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极力劝阻刘备伐吴,又在刘备败亡后主动派邓芝为使者去东吴求和,这才化解了曹魏孙吴和番王轲比能的五路进攻。

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这两件事纯属虚构:诸葛亮身为大汉丞相(蜀汉或蜀只是后来的说法,当时刘备是承续汉统,依然自称大汉),是不可能在重大决策中与皇帝公开唱反调的,孙刘联盟也不是刘备死后才恢复的——当时曹丕要打的不是刘备而是孙权,曹丕两路进攻东吴的时候,刘备还活着呢。

受演义小说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坚定的联吴派”,当时我们看《诸葛亮集》中的《绝盟好议》,就会发现诸葛亮联吴抗曹也是有苦衷的:孙权有僭逆之心久矣,是必须消灭的,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雄争霸,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仇敌,刘备伐吴前,专门派军谋掾韩冉奉书吊唁曹操,并致赙赠之礼,有史料说是韩冉中途病了被去成,也有史料是曹丕拒绝接见。

魏国郎中鱼豢所著《典略》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不管刘备是英雄还是枭雄,他都是雄才大略之主,做事不能不深思熟虑:荆州不拿回来就等于失去了一半地盘,关羽被杀之仇不报,“于义则违”,要打孙权,就必须跟曹丕搞好关系,起码争取其中立。

曹丕在孙刘战争前期确实是保持了中立的,夷陵之战后,他马上向东吴发起了总攻,然后就有了孙权再次向刘备求和,公元222年,也就是曹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孙吴黄武元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夏六月,陆议(就是陆逊)大破先主军于猇亭;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冬十月,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史料可知,孙刘联盟是刘备活着的时候“恢复”的,孙权的脸皮绝对够厚,变脸的技术也是一流: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先向曹操曹丕称臣、求救又向刘备求和;夷陵之战后,害怕刘备与曹丕两面夹击,再次向刘备求和。

刘备许和,明显是缓兵之计——他当时正在拉肚子,尽管江州都督赵云已经带兵赶来,但一时间还难以向东吴再次进攻,所以只要以这种方式麻痹孙权,让他把主力都调去应对曹丕的分进合击。

孙权屡次背盟,朝秦暮楚,他做得初一,刘备就做得十五,遗憾的是刘备一病不起,失去了报仇的机会,接掌大权的诸葛亮,也没能把握住联曹灭吴的机会,当时可能是蜀汉集团内部在这方面也有争论,诸葛亮这才在孙权称帝后写了《绝盟好议》,开宗明义讲明了跟孙权结盟只是权宜之计:“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犄角之援也。”

诸葛亮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他给孙权的称帝定性为僭越叛逆,并说明了跟孙权保持联盟关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还需要孙权牵制曹魏一部分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曹魏极少对蜀汉发动大规模攻击,却在合肥对孙权发动了四次攻势,双方互有胜负。

曹魏不打蜀汉,可能是因为“蜀道难”,也可能是觉得诸葛亮不好打,最大的可能性,则是曹魏认为赤壁之战的“元凶”是孙权而不是刘备。

三国争战不休,但是曹魏与蜀汉的通商并没有中断,蜀锦畅销曹魏,蜀汉收了曹魏地面上的五铢钱,回去铸造“大钱当百”,一来一回,简直是一本万利。

诸葛亮一边赚着曹魏的钱,一边在祁山频频发动攻势,实际是以攻为守,根本就没奢望能直捣长安、拿下洛阳、还于旧都,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一口否决。

诸葛亮十分清楚,以蜀汉的实力,打东吴也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就更别提打曹魏了,所以他分析了跟孙权绝交的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方便起见,咱们还是把诸葛亮的《绝盟好议》翻译成现代汉语:“咱们要是明确表示跟孙权断交,他肯定十分恨我们,我们也只能把兵力都调往东线,先拿下东吴再进取中原。但是东吴贤才很多,而且将相和睦,一时半会儿还拿不下来,反倒会让北面的曹魏有机可乘,结果可能会很糟糕。”

诸葛亮的分析很有道理:蜀汉打曹魏,孙吴未必会打蜀汉,吴蜀交兵,曹家不管打谁,都像摘桃子一样方便——曹魏实力远胜东吴西蜀,单挑必胜,打吴蜀交兵的胜者和败者,都会很轻松。

诸葛亮为了说法蜀汉群臣,还把刘备搬出来:“咱们的昭烈皇帝,学习孝文帝和亲匈奴,与东吴恢复了盟约,他老人家‘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高瞻远瞩不是我们能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不愧是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摆事实讲道理,不由群臣不服,然后他继续分析:“孙权不跨越长江打曹叡(诸葛亮写《绝盟好议》的时候,曹丕已经死了三年),曹叡也不跨越长江打孙权,都是不想因决战而折损实力而让我们有机可乘,所以我们只能先安抚住孙权,‘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诸葛亮在《绝盟好议》中多次提到孙权僭越、僭逆,却没说曹家篡汉,这论述传到曹魏和东吴,会引起怎样的连锁反应,读者诸君是可以推算得出的,而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说,也是要给蜀汉各方势力一个交代:咱们不是不打孙权,而是要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举消灭这个僭越的叛逆,为关羽报仇、替先帝出气!

诸葛亮毫不掩饰自己灭吴的决心,他派出的使臣邓芝曾做过赵云的副将,邓芝明确告诉孙权:“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芝说这番话,事先肯定跟诸葛亮沟通过,而且可能就是诸葛亮让他这么说的,这就叫开诚布公,孙权听了也很高兴:“君之诚款,乃当尔邪!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三国争霸,没有永远的利益,只有永远的对手,东吴想灭西蜀,西蜀也想灭东吴,如果北面没有一个曹魏,他们早就一决生死了。

诸葛亮的“联吴”是权宜之计,“灭吴”是终极目标,他就是不说,孙权心里也明白,但是迫于曹魏的军事压力,两家只能抱团取暖,但又像两只刺猬一样,只能谨慎地靠近,以防被对方扎死。

看了诸葛亮的《绝盟好议》,我们才知道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这也给读者诸君出了一些难题:刘备伐吴真是要灭吴吗?刘备灭了吴国,就有能力跟曹魏单挑吗?诸葛亮是联吴派,也是灭吴派,您对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有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