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华剑
编辑丨铎子
困扰我们近30年的公摊面积,可能真的要消失了。
今天一早,“多地取消公摊”的信息霸屏热搜。
12月17日,张家口市发文:取消商品房销售价格限价机制,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
就在5天前,衡阳市也发了类似的文件:自2025年1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
今年更早之前,广东肇庆和湖南湘潭等地就提出“取消公摊”。此外,包括广州、杭州、长沙和厦门等地,虽然未明确取消公摊,但也通过放宽对赠送面积限制、优化阳台等空间面积计算规则等方式提高实际得房率,这不就是变相取消公摊嘛。
仔细一看,这其实不算什么大新闻,但把这些碎片信息结合到当下经济环境来看——地方政府真的顶不住压力了。
“祖师爷”早已废除的制度
2008年,在电视剧《低头不见抬头见》里,饰演茶客的宋丹丹在小区楼下跟老板聊起买房,老板问:“啥是公摊面积,你解释解释?”
宋丹丹戏谑地答道:“公开贪污的面积嘛,买个房子170,进屋一量110。”
看来,老百姓苦公摊久矣。
“公摊”模式其实最早源于1950年代的香港,当时香港采用“分户出售”的办法,公共部分的电梯、楼梯、大堂、走廊由各户出钱分摊,说白了,就是将利润最大化。
自从内地从分房时代进入商品房时代以来,我们的房屋交易采用的就是套内面积加公摊面积计算方法,和预售制、土地财政制度一样,也是从香港引进。
在内地房地产市场中,购房者购买的房产面积就这么被一分为二,分成了套内建筑面积(即实际可使用的居住空间面积)和公摊面积。
也就是说,你买房得到的那个房屋内部空间,加上公摊的面积,才是你买房所示的总面积——而你还要为总面积掏钱。你得到的套内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叫做得房率,一般小于100%。
2013年,“祖师爷”香港彻底废除了公摊面积,但内地仍沿用至今。
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商品住房公摊面积普遍在20%-30%。对于一二线城市购房者而言,二三成的公摊面积意味着动辄百万元的支出。
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方式不透明、少数开发商“暗箱操作”、产权和收益权不统一等情况,也往往让公摊面积成为一笔“糊涂账”。
所以,近些年“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越来越大。
“内卷”得房率
既然嫌公摊面积大,那就推一些“0公摊”甚至“负公摊”的房子给大家就好了,于是乎,很多城市都在鼓励开发商制造100%得房率的房子。
从去年至今,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贵阳、福州等城市相继出台了新建筑标准,有的城市诸如广州、深圳放宽了层高、阳台等指标,为提高得房率创造了条件,有的城市例如通过对架空层等公共空间不计容的新规,减少了公摊面积,这些城市也陆续出现了130%、110%等超高得房率的住宅产品。
即便如此,因为经济增长疲软,房子还是卖不动了。
事实上,国内房地产销售已经连续几年下跌。
2021年为最高峰期,当年商品房销售额18.19万亿元,销售面积17.94亿平方米。
而到了2022年,商品房销售额跌至13.33万亿元,按年下跌26.7%;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按年下跌24.3%。
2023年,商品房销售额再跌至11.66万亿元,按年下跌12.5%;销售面积11.17亿平方米,按年下跌17.7%。
直到今年前11月,商品房待售面积73286万平方米。也就是说,没卖出去的房子,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大小。
慌的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有地方政府。
要知道,部分城市财政收入高度依赖房地产,“房老大”一旦崩了,城市发展就像断了腿一般。
据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超过20%的就有杭州、西安、海口,另外,武汉、郑州、长沙、昆明、贵阳等二三线城市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国家出手
近几年,为什么房子卖不出了?
首先是老百姓不太有信心。这几年房地产市场一直在调整,大家既不想投资,也不敢买房,销售情况一直不太好,信心还没恢复过来。
其次是缺钱。好多房地产企业房子卖不动,资金回不来,又要还贷款,投资的钱也被抽走了,资金链断了,财务状况很紧张。
然后是市场供求变了。以前缺房子,现在房子太多,原来的平衡没了,变成需求少、供应多。
还有就是房地产一直靠金融支持,和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现在银行不好过,地方政府压力也大,这都对房地产有影响。
最后是很多地方预售制度有问题,房子烂尾,开发商交不了楼,社会影响很差,老百姓更不敢买房了。
这些问题里,最关键的就是商品房卖不掉,拍了的地只能闲置,不敢开工。
国家和各地政府其实也很慌,于是赶紧出各种招儿、发好多政策来救市。
今年年初,央行和金管局发文件,让经营性物业贷款用途更宽松,把房地产企业那些压箱底的资产盘活盘活。同时,住建部开会着重说,不管啥所有制的房地产企业,只要融资需求合理,都得公平对待。
到了下半年,监管部门又搞出一套 “组合拳” 政策,像降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还设了 3000 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这政策一落地,上海、广州、深圳带头大改购房政策,让住房需求能快点释放出来,其他城市也都慢慢给房地产松绑,力度越来越大。
但,房子真的好卖了吗?
取消公摊的背后
房子卖不动,其实“公摊面积”不必背锅。
很多人都在想,如果取消公摊,存量房该怎么算呢?其实啊,真要全面取消公摊,那牵扯的事可就多了。
先说房贷利率,它和房子总价是紧密相连的,取消公摊导致房价计价变了,那房贷利率肯定也会跟着受影响。而且全国的房价格局都得重新洗牌,各个地方房价的平衡和差异都得重新琢磨。房价收入比这个能反映老百姓买房压力的指标也会变,人们对自己买房能力的看法也会不一样了。
再就是房改政策得调整,维修基金咋交、拆迁安置补偿咋算、物业费和暖气费依据啥标准收,以前这些都是按照建筑面积来的,现在都得整个变一套。这可是个超级复杂的大工程啊!短期内,计价标准肯定会乱套,社会还得白白付出好多成本,这一点,估计得让上层设计者头疼一阵子了。
现在有些城市推行的“取消公摊”政策,其实就是把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都明明白白地展示出来,房子总价可没变。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购房者能直接看清房价是怎么构成的,买房的时候更清楚了,知道自己花的钱都用在了自家使用面积上,再也不用纠结那让人摸不透的公摊了。
还有个事儿得注意,网上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取消公摊,可没多少人想过,如果没有公摊了,开发商还会好好弄公共区域吗?会不会出现奇奇怪怪的电梯厅和楼梯间呢?其实啊,现在房地产市场竞争还是太内卷了,房子没点好品质根本卖不出去。
事实上,各地“取消公摊”更像是城市给购房者的一种安抚和鼓劲,也是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后,市场驱逐劣币的方式罢了。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