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了解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反抗权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叛逆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而反抗权威则是这一阶段极为常见的表现之一。叛逆期的孩子往往对父母、老师等长辈所制定的规定与提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进而表现出不服从、质疑以及反抗等行为。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以往听话的孩子在叛逆期可能就会公然反驳,拒绝按照要求去做,即便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来父母的责备也在所不惜;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纪律,叛逆期的孩子也可能故意去违反,像是上课随意讲话、做小动作等。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孩子内心渴望自主、想要彰显自我的心理诉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听从他人的安排,而是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行事,通过对权威的反抗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有了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们需要明白,这种反抗权威的行为在叛逆期是比较正常的常见特征,切不可一味地强行压制,而是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帮助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二)情绪波动大
叛逆期孩子的情绪就如同多变的天气,常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能从愉快迅速转为暴躁。也许前一刻还开开心心地和家人聊天、玩耍,下一刻就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变得容易生气、抱怨。例如,吃饭时仅仅是因为某道菜不合口味,或者家人的一句无心之言,都可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上的较大波动,和孩子在这一阶段身心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生理上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对情绪产生影响,使得他们难以像小时候那样平静稳定;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还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容易让情绪肆意宣泄出来。所以,家长们要理解并接纳孩子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当孩子情绪发作时,保持冷静,避免被他们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等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后,再去耐心沟通、引导。
(三)独立性强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内心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做主,决定生活中的诸多事务。他们对家庭中原有的规则、纪律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觉得那些是束缚自己的 “枷锁”。例如,在穿着打扮上,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应该穿得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但孩子却可能想要尝试一些个性、时尚的穿搭风格,认为这是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在选择兴趣爱好方面,父母希望孩子学习乐器,可孩子却对绘画更感兴趣,想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发展。
因为他们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事事需要依赖父母的小孩子,渴望摆脱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和自主权利。对于孩子这种追求独立的需求,家长们要正视它,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者强行干涉,而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在体验中逐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四)难以沟通
叛逆期的孩子往往会让家长们感到沟通的艰难,他们可能反感父母的关心、询问与建议,甚至故意做出与父母意见相反的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 “与众不同”。比如,父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主动询问时,孩子却爱答不理,或者敷衍几句;父母建议孩子选择某个辅导班来提升成绩,孩子却坚决反对,即便那个辅导班确实有诸多优点。而且,有些孩子还会尽量避免与父母交流,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学校里的事情或者自己的心事。
这其实是叛逆期沟通阻碍的典型表现,由于孩子希望独立,对父母的 “权威” 存在抵触心理,再加上他们觉得父母有时候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以就不太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地交流。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需要知晓这是该阶段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而生气或者放弃沟通,而是要积极寻找合适的沟通方法,比如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用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对话等,逐步打破沟通的壁垒,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
二、教育叛逆期孩子的正确做法(##)
(一)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宝宝,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 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
比如,当孩子不想马上写作业,想先玩一会儿的时候,家长不要强硬地命令孩子必须立刻去写,可以给出几个选项,像 “那咱们这样好不好,你可以先玩十分钟再去写作业,或者先把数学作业完成了,然后休息一会儿再接着写其他作业,你来选一个吧”。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决定权,而不是被强迫去做某件事,往往就更愿意配合去执行相应的安排了。这种方法的关键就在于满足孩子在叛逆期渴望自主做决定的愿望,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减少对抗情绪,使亲子间的相处更加和谐,也更利于孩子养成自觉执行安排的好习惯。
(二)约法三章法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注意一定是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同时,家长也要认真对待和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例如,和孩子一起制定每天看电视的规则,大家坐下来讨论,问问孩子觉得每天看多久电视比较合适,是半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然后确定下来。也可以商量好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这样的前提条件。当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他会觉得这是自己认可的 “契约”,就会从内心想要去遵守。而且在之后如果他想要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提醒他 “咱们之前可是一起商量好的呀,要说话算数哦”,孩子就会更容易听从劝告,按规则行事,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三)角色扮演法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家长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这时候家长就需要细心观察。
比如在游戏中,你扮演的 “孩子” 故意不好好吃饭,一边玩一边吃,看看扮演 “妈妈” 的孩子会怎么做。如果他会耐心地劝说 “要好好吃饭,不然一会儿饿肚子了,而且吃饭的时候不能玩哦”,那说明他心里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并且希望家长也能这样对待自己。要是他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生气的样子,那家长就可以趁机引导他思考,平时自己这样对他的时候,他的感受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然会减少不少,孩子也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行为规范,站在家长的立场去体会一些事情,增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四)尊重理解孩子
家长要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鼓励,避免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或者将他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更是渴望得到家长的认可。比如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画画很有天赋,家长就要多夸赞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像 “宝贝,你这次画的画真的太棒了,颜色搭配得特别好看,很有创意呀”,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欣赏的,从而减少抗拒心理。
同时,家长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做出那些令人不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些新的、在家长看来可能不太合适的事物时,不要立刻否定,而是试着去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也许他是看到同学有类似的经历觉得很有意思,或者是出于好奇想要探索一下。只有真正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愿意打开心扉和家长交流,也更利于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五)有效沟通交流
首先,家长要认真思考后再回应孩子的要求,避免匆忙答应了孩子,之后又反悔,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守信,从而更加抵触沟通。比如孩子提出想要养一只宠物,家长不要马上说不行或者行,而是可以说 “宝贝,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想法呀,不过咱们得好好考虑一下,养宠物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它,咱们先商量商量,过两天给你答复好不好”,然后真的去认真思考可行性。
其次,要观察谈话中断的节点,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每次一说到某个话题孩子就不想聊了,那可能是家长的语气或者说话的内容让孩子不舒服了,要及时调整。
再者,家长要重新认识孩子,去了解他们的世界。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流行的文化等可能和家长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家长要主动去了解孩子喜欢的动漫、游戏、明星等,这样在沟通的时候才有共同话题,孩子也才会觉得家长是懂自己的。
另外,要改变原有的沟通方式,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换意见。不要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去命令孩子,而是像朋友一样聊天,比如 “我觉得这件事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不过我也想听听你的想法呀,说不定你有更好的主意呢”。
最后,当和孩子出现矛盾的时候,要一起商量解决矛盾的办法,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保证心情舒畅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试着找出孩子抗拒心理的原因。如果是家庭因素导致的,比如父母之间经常吵架,或者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让孩子压力太大等,就要帮助孩子打开心理的顾虑。
例如,要是家里父母总是因为一些小事争吵,孩子心里会很不安,变得烦躁、叛逆,这时候家长就要意识到问题,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并且和孩子好好解释一下,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因为一些观点不同而争论几句,不过这不是你的错哦,我们还是很爱你的,也会尽量好好沟通,不吵架了”,让孩子的心态放松下来。当孩子心情舒畅了,就会更易接受和适应现实,叛逆的状况也能随之得到改善。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三、教育叛逆期孩子的错误做法(##)
(一)高压政策
在面对叛逆期孩子的种种 “不听话” 表现时,有些家长往往会采取高压政策,试图让孩子屈服。比如,当孩子对某项规则提出质疑或者不按要求去做时,家长可能会严厉呵斥,甚至动用体罚等手段,强行要求孩子必须服从。然而,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让孩子表面上顺从了,但从长远来看,却有着诸多弊端。
一方面,长期处于高压政策下的孩子,容易失去自己良好的判断力。因为他们总是被要求按照家长既定的方式去做事、思考,没有机会去自主探索和判断对错,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缺乏主见,习惯依赖家长的指令,而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例如,有的孩子在选择兴趣爱好时,其实对绘画很感兴趣,可家长觉得学乐器更 “有用”,便用强硬的态度逼迫孩子去学乐器,孩子在这种高压下只能放弃自己的喜好,长此以往,当面临其他需要自主选择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另一方面,高压政策还可能使孩子形成 “奴性” 人格。他们会觉得权威是不可挑战的,只能一味地顺从,缺乏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社会后,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或者不公平的现象时,可能也不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是默默忍受。同时,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可能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压抑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而且,采用高压政策还极易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会对家长产生畏惧心理,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会出现一道深深的裂痕。一旦亲子之间失去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家长就很难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时也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说,高压政策绝不是教育叛逆期孩子的正确方式,家长们要摒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寻找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溺爱顺从
有些家长在面对叛逆期孩子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溺爱顺从孩子。他们觉得爱孩子就是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总是把自己放在弱势的 “讨好” 位置,缺乏在权威与爱之间的平衡。
比如,孩子想要某个昂贵的玩具,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允许,家长也会想尽办法去满足;孩子在外面和别人发生冲突,不管对错,家长总是先维护自己的孩子,而不去教导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 “博弈” 的过程里,家长几乎总是处于下风,孩子稍微一哭闹、耍赖,家长就立刻妥协让步。
这样的溺爱顺从,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极为不利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任何需求都应该被无条件满足,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他们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东西,因为得来太过容易,而且在面对规则和约束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抗拒,认为那些都是可以随意打破的。
例如,在学校里,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可能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因为他们在家里从来没有被要求过要遵守秩序;在集体活动中,也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顾及团队的整体利益。长此以往,孩子很难融入社会,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健康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要明白,真正的爱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不能一味地溺爱顺从孩子,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四、特殊情况的应对(##)
(一)孩子叛逆行为严重时
在孩子叛逆期,如果其叛逆行为已经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比如出现长时间的情绪极度低落、拒绝上学、与身边所有人都关系紧张、甚至有自伤等危险行为时,家长就需要高度重视并寻求专业帮助了。
这时候,心理专业人士的介入是非常关键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凭借着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孩子叛逆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也许是孩子内心积压了过多的压力,却不知道如何正确排解;又或许是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某些心理创伤,导致通过叛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关注、保护自己等。例如,有的孩子之前一直是品学兼优,但进入叛逆期后成绩一落千丈,还频繁和同学发生冲突,家长怎么劝说都没用,经过心理专家的专业评估,发现是孩子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过高,长期达不到后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进而用叛逆行为来逃避面对这些问题。
专业人士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引导方案,运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像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沙盘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打开心扉,释放内心的情绪等。而且他们还能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教家长如何配合营造更有利于孩子恢复的家庭环境,如何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模式,避免继续激化矛盾等。
所以,家长不要觉得寻求专业帮助是一件难以启齿或者意味着自己教育失败的事,相反,这恰恰是为了孩子能够尽快走出叛逆的困境,健康成长而做出的积极且明智的选择。
(二)孩子拒绝沟通时
当孩子处于叛逆期,拒绝和家长沟通时,家长确实会感到很无奈和焦急,但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去改善这种状况的。
首先,可以从孩子同龄伙伴的父母、同事那里了解一下,看看他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是如何处理的。毕竟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通过了解他人的做法,也许能从中受到启发,发现是不是自己平时的要求太过苛刻,或者沟通方式存在问题等。比如有的家长了解到邻居家会定期组织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讨论家庭事务,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沟通意愿就很强,那自己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
其次,找孩子比较信服、愿意听其话的人来开导孩子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这个人可以是孩子的某位老师、亲戚,或者关系好的兄长姐姐等。他们在孩子心中有一定的权威性,说的话孩子可能更容易听进去。例如,孩子平时很崇拜自己的舅舅,那舅舅出面和孩子聊聊心事,引导孩子打开心扉,效果可能就比家长直接去沟通要好得多。
同时,家长自己要时刻暗示自己保持冷静,千万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沟通就发脾气、强行追问,这样很容易引发新的争吵,让孩子更加抵触和家长交流。在日常相处中,家长要持续改善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多给予孩子理解、尊重和耐心,慢慢重建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