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作为世界旅游名山,因其文化底蕴深厚而扬名,佛教、道教、儒家在此积淀了千年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历史遗痕。而在峨眉山下,矗立着这样一块古朴的“功德碑”,其碑文语焉不详,但背后却有着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今天,就由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消防救援大队二级消防士唐昌孝为大家一一道来,这位“风清四野”知县宋家蒸的故事。
在峨眉河北门桥头附近,有一座三碑合一的石坊,内有一块凿刻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石碑,该碑为红砂石质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残高3.59米,通宽5.11米,两稍间置碑各一通。这座碑正是为清代峨眉山县代理知县宋家蒸树立的功德碑。
宋家蒸字云甫,江西奉新县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进士榜下即用知县,分发四川峨眉县代理知县。60岁高龄的宋家蒸到任峨眉后,制订讼规、修砌街道、防治疫病、设置义冢、惩贪倡廉、严明法纪、除暴安良。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民众安居乐业。
宋家蒸言:“民呼我为父母,我呼民为赤子,何等亲切!”为民上者,对民间案件如果只听家丁吏役之言,往往会颠倒是非,“其弊端甚大,其为害于民甚烈,是父子恩义为左右隔绝矣,吾不忍也”。因此,在任期间,他日坐公堂听讼,遇到有喊冤的,便立即审讯。审问时,门丁吏役只能拱手退听,百姓不费一钱,敲诈勒索之徒不能逞其伎俩,民以“廉勤爱民”赞之。在日常生活中,他自奉简朴,吃粗茶淡饭,穿的除了朝服外,多为布衣。到乡下走访调查,也只是带一老役跟随,自带蔬食,不惊扰百姓,乡里村民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县令。
《峨眉续志·官师志·政绩》宋公传中也记载了宋家蒸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体恤民情、严明法纪、廉洁奉公的清官廉吏事迹。壬辰岁夏秋之际,大雨连连,导致西南大山一带的包谷、杂粮收成不及三成。第二年粮价暴涨,哀鸿遍野,宋家蒸捐四百金并力劝乡绅量力乐捐,汇成巨款,安排人员前往龙池、龙门、大为等地查明情况,根据实际进行赈灾,救活灾民无数。
随着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民众安居乐业,峨眉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宋县令也因为积劳成疾,卒于任所,享年64岁。宋家蒸一生清廉,四川总督丁宝桢亲自为他书写了“风清四野”四字。百姓们感念宋公之德,运取坠河漂流至城北河岸的峨眉山山脚一巨石,自发修建《宋公德政碑》。该碑历120余年之后,迄今仍在,2012年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家蒸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清廉之士的高尚品德,还引导我们广大指战员在消防工作中如何践行廉洁文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史为鉴、以身作则,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政治底色,干净做人的道德底线,练好内功、外化于行,在崇廉尚洁中坚守初心,在风清正气中担当使命!
审核:林 龙
校对:孙睿琳
编辑:刘亚群
记得点赞和在看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