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由山狐鬼大爷的系列发言整理而成。探讨了世俗公地(公权力体系)、自组织社会(即自发形成的社会结构体系)和精神公地(如宗教或哲学信仰体系)这三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理想的文明应该在这三个层面保持平衡,并且每个层面都应发挥其特定的功能。融合历史分析、哲学思考和社会科学研究,作者试图提出一种全新的文明演进理论。
关键词:领地生态学,三元博奕均衡理论,文明演进的理论模型,演进保守主义

◆世俗公地一一自组织社会一一精神公地三元博奕理论。

黄炎时绝地天通与西汉时编户齐民这两块,最致命,从结构上完全毁坏了世俗公地一一社会自组织一一精神公地的原生文明根基。我们知道,秦汉时期,是中土主力文明成型的时期,中土由此特化入巫教一一蛮族英雄内殖民时代,而大异于人类主流走的世俗公地一一自组织社会(发动机)一一精神公地的领地文社生态系统结构。此文从墨、儒形而上的逻辑源头,来看轴心时代时,这两支主力文化竞争的关健点所在。而这两种文化,在文社生态的社会四层级关系上,有一个很有趣的事件一一鲁国欲攻郑,墨子劝阻之。人权与主权、文明冲突均在其中。不过我总觉得,社会学四层级一一个体家庭、聚落与功能组织、政府社会宗教、国际文明体联盟,层级上下行、平行关系在不同文明下的行为差异,才是他们群友乱吵鲁郑,或当代亨廷顿文明冲突的关健吧?群友似搅成一团了?群友是不是从文化的功能一一结构上入手分析?这事好像韦伯干过可以学啊?

汉颖川南阳士人常说时势人,是这么一回事来着。例,文景之治你需从一、当时社会尚在先锋演替阶段段,到处如九十年代初那样充满经济生态位,而亚经济基因物种又少来看演替大势。二、道风是小政府、大社会、小宗教博奕系统,本身系统一一结构一一功能扭曲度小,又和一适配,此时也。三、从人上看,汉人马斯洛需求格局致正常,文化基因遗失尚少,潜力较大。时势人适配下,演化怎么弄不好呢?但文景之治,也死在时政转折处理不当,其三元博奕结构与功能没耦合演进好之上。它并不具备可迭代演进功能,后世诸期受治于文统,更不用说了。举个例子,就如猪哥亮打陇,明显比下印度(有古商道)失策一样。为什么?

驳南方在野关于春秋自由度的。[偷笑][偷笑]干嘛,自由的应然结构是这样的,世俗公地政府一一消极自由,精神公地宗教一一积极自由,自组织秩序社会一一实然自由。你用这个模式一分析,不就开始进入半定量了,喊囗号,对我工墨、西学都是没点用,我又不能依此工程设计对不对?有兴趣可以查一下日尔曼、斯拉夫部落公社的生活。再和秦制、汉制比较,再讲行不?不正规[偷笑][偷笑][偷笑]

自组织社会自发地构建了世俗公地和精神公地,本就是为了规制生存与安全、荣誉求知审美超越这马斯洛底层需求、上层需求的,并因此有了自然部落、宗法聚落、城邦、方国、王国的。这反推证实了自组织社会这头疯牛的利面和弊面,我不懂为什么他们会不顾实际乱吹自由经济?太古怪了,经济学先贤们!!!

所以我们坚持演进保守主义风格。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边界内,在世俗公地一一自组织社会(发动机)一一超越精神公地的均衡中进行文明迭代演进,而不去极权或放任自由。我很担心。如果政府只负责生存与安全,社会负责归属与爱、尊严、自我实现,宗教负责求知与审美、超越,那么泛化马斯洛需求总在三元博奕中。问题是,阿根廷这三元博奕正常么?减政府放社会,必须宗教来缓冲,否则文明体极易混乱。至少,这种情况下我有好几种办法让阿根廷长得稍正常后攻击之,比如最常见的,全融风暴战争。我不知他具体的文明体系统怎么修复工程设计的,一直没报道。工墨不看媒体乱吹的。

中土97、11、21三轮凯恩斯逆周期调经济存在的关健问题在于凯恩斯策略是以政府广义信用为抵押贷款的行为,贷了你得经营啊对不对?所贷款项如果用得决策不对,亏本了,政府不是到处骗做老赖就是逃钱,回头刀枪吓社会。如果决策对,把政经生态系统调到位,可以超前赶上国际文明体联盟供需,0K,这就成功了。曰哦,这要什么级别信息量、兰德公司来做推演?社会运维本身要多丝滑?显然,凯恩斯啰嗦了半天给出个经济大贷款政策,但没把理论提升到领地生态学层级,问题是人类显学中,没有我这门学科雏型啊? 于是呢,丑态百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唉,颇不靠谱!!

◆我文明演进的理论模型:

郁郁乎文哉,分主体性的文明和其沉淀出的文化,二者间通过幽玄的演化联系。文明一一一感觉,(先验),经验,理性,秩序,超越。文化一一一形而上,制度与秩序,风化,符号与工具,超越。幽玄一一一漂变演进时复杂边界与路径。一个基于文明演化理论的简单分析。

政府一一自组织社会一一超越精神三元博奕均衡,是处于中生演替时代的现代文明的特征,而对应一下文化五层面: 形而上、制度与秩序、风化、符号与工具、生产方式,就明白这对应的就是文化五层面结构的均衡。0K,换到时间尺度看一下历史,当前文化通约性经济危机的根源不就一下子清晰了?进一步说,这理论还潜隐表达出另外两种文化通约性经济危机,[呲牙]不要嫌我不细化分析哦!尽管我和方绍伟一样偏文化系统、新制度、奥派混合的经济思维,但是文化系统上有一定差异,上次我怼他与秦晖两位周秦文化观点的即能看出。我们读一个文明体文化时,首先就得关注形而上、形而下、风化、符号与工具、生产方式。

显然,魏晋一一唐宋时代佛道化禅,在形而上层面对中土文化五层面进行了完形,这一完形,体现在马斯洛需求层级上求知与审美层级出现明显突破,这在宋工具理性(科学)、价值理性(部分人文艺术)上表达为有了明显突破。这贴即从史料上整理出科字介绍部分。但,这文化功能完形是不完整的,尤其其投射在社会学主体四层级上,更不完整。话题太大,陈寅恪可以吃唐宋史饭,我可不喜干那个,我领地生态工程人!不想细化成文社工程演化分析了,这是国内,怕死![呲牙][呲牙][呲牙]汉颍川南阳的学问是六分粮食掺四分狗屎的么?是像我这样文经理艺都机理死啃之后的应用

乱拍今年诺奖得主马屁了。诺贝尔奖得主理论都对,还要我们科学家干什么?制度是表达,而文明与文化,才是制度的根子。文明一一感觉,(先验),经验,理性,秩序,超越,直接作用于公权公地一一自组织社会一一宗教公地的三元博奕中,幽玄地演化出了文化一一形而上,秩序与制度,风化,符号与工具,生产方式。文明有分阶段,可以马马虎虎地用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但他有欠缺,尤其在中土巫教一一蛮族英雄内殖民文明,和当下信息时代文明转型这两部分。

这样,国家兴衰乃至经济兴衰搞清楚了没有?任何一个理论,你必须广适,能预言能破解能知边界条件好不好?你解读一下政冶、经济、文化、社会、文明的演化试试?[呲牙][呲牙][呲牙]新制度经济学硬撑到文明演进这儿,很不实际的。老夫发狂时汤因比理论也K的。起个作品名这么凶,不是伸头让人夹么?

[呲牙]朱海就够凶!经验/历史主义并不排斥先验、理性、适度超越的理论吧?!至少我绝对不会[呲牙]。实际上社会四层级一一一个体与家庭,聚落与功能性组织,政府公地宗教,国际文明体群落,都有规制和控制问题,在社会学工程上也都需试点与竞争后保守主义演进。宽容,是新教精神呀?尤其以善于推演和精算为职,整天设计缓冲应急体系的大系统理工人更是如此。

华夏中土文明史的故事。注,这里是说文明应然一一感觉,(先验),经验,理性,秩序,超越里的后三块,不是文化表达(形而上、制度与秩序、风化、符号与工具、生产方式)。因为大学里不能乱讲话,好文只能贴这儿。。。。。。启蒙一下诸夏杂胡各蛮族。[偷笑][偷笑][偷笑]我领地生态学是上古的天一一地一一人,或曰上帝一一大地女神(+诸神仆)一一人,因此我总强调人地生共荣第二律,太文科和环保主义了些,但看一下这文,可能会好理解。

墨学的发扬,不一定在细细的先贤书上,先贤无非是古华夏演进保守主义文化之路的开启者,有些向建制主义偏了而己。也就是,建制主义(主流)一一演进保守主义(道墨)一一自由立义(杨朱)在春秋战国文脉大决战时,道墨代表了海洋文明一脉的扩张。那么,我们可以试着站在先贤的视角,直接从生物基因一一一经济亚基因一一文化基因的演进工程,以道墨为作曲法则,去营建道墨系统学的曲子。例如,城乡设计、生境治理、经济业态设计,进而进入自经文耦合、人地生共荣中。这个我先行了些,发现西学不少漏子,而西学系统工程更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在玩的,不论文科人理科人。道墨工程由于开始于演进保守主义,虽然入门需文经理艺打通,十分考验智商,自古难传,但其天地极其巨大。墨门追寻世俗公地一一自组织社会一一精神公地的博奕均衡,并视自组织社会为人类演进的发动机,我们通过努力奋求知求美、节约、关爱万生回报大地而荣耀盖亚女神,进而荣耀上帝。

多谢,愿治权/公地一一自组织社会一一教权/公地三元博奕均衡理论,尽快成为人类共识,我舜古道墨领地生态学学科早日为人类接纳,我这辈子就值了[抱拳][玫瑰]

注释:

△名词解释:

1. 领地生态学:领地生态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将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特别是关注政府(世俗公地)、自组织社会和精神信仰体系(精神公地)之间的互动关系。该理论试图理解这些不同层面如何共同作用以影响文明的发展路径。2. 三元博奕均衡理论: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任何给定的社会或文明中,存在三个主要的力量中心——世俗公地(政府和公共权力机构)、自组织社会(非正式的社会结构如社区、团体等)以及精神公地(宗教或其他形式的精神指导)。这三个力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决定了文明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当其中一个方面过度扩张或衰弱时,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社会动荡或变革。3. 文明演进的理论模型:根据作者的观点,文明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通过“感觉”、“先验知识”、“经验”、“理性思考”、“秩序建立”直至最终达到“超越”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文明会产生并沉淀出特定的文化特征,包括形而上的理念、制度安排、风俗习惯、符号系统及生产方式。文明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幽玄”联系,即一种难以捉摸但又至关重要的演化路径,它使得文明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变。4. 演进保守主义:这是一种哲学立场,强调在面对快速的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它提倡在一个既定框架内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激进的革命。对于文明而言,这意味着要在消极自由(个人权利不受干涉)和积极自由(集体行动的能力)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并确保政府、社会和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不至于引发剧烈冲突.。5.文化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现象的总称,而文明是指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积淀,并且文明带有价值偏向,只有符合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才能称之为文明。6.郁郁乎文哉: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指文化或文明繁荣昌盛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它不仅指文化的丰富多样,还隐含着文明的高水平发展,即那些能够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并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成果。7.主体性的文明:这里的“主体性”意味着文明是一个由人类主动创造和推动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而是通过感觉、经验、理性等认知过程来构建秩序和追求超越。这种文明具有内在的价值导向,旨在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类主动创造和推动的过程可分为无意识的过程和有意识的过程。作为个体行动必然是有意识的行为。但社会发展是由千千万万个形形色色的个体行动而所致,故此并非有目的的设计出来的。但是,一旦人们凭借理性认识到了某些制度框架乃是经得起考验的文明的结晶,也可以有目的的进行制度文明的建设。8.其沉淀出的文化:随着文明的发展,它会逐渐积累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制度等,这些构成了所谓的“文化”。然而,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被称为文明;只有那些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并能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才具备成为文明的资格。9.幽玄的演化联系:此术语源自日本美学中的“幽玄”,意味着深邃、微妙且难以捉摸的事物。这个概念在这里象征着文化向文明转变过程中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路径。它不仅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空间,在这里不同元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某些特定的文化形式得以沉淀为文明的一部分。

△世俗公地、自组织社会和精神公地:1. 世俗公地(政府和公共权力机构)的功能是: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法律与政策,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解决纠纷,促进公平正义。管理公共资源:管理和分配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有限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界限是:应当避免过度干预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保持适度的自由空间。不应垄断所有资源,留出足够余地给市场机制和社会自发力量发挥作用。需要尊重宗教信仰和个人价值观,不干涉私人领域的选择。2. 自组织社会(非正式的社会结构如社区、团体等)。功能是:促进社会凝聚力,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职业背景或其他纽带形成社群,增强成员间的联系和支持网络。提供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补充政府提供的服务不足之处。推动创新与发展,鼓励草根阶层提出新想法,试验新的生活方式和技术应用。调解冲突,作为中间层,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充当桥梁角色,帮助化解矛盾。界限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政策和社会道德底线。不能取代政府的核心职能,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重大公共事务时。需要建立透明度和责任感,防止内部腐败或滥用权力现象发生。3. 精神公地(宗教或其他形式的精神指导)功能有:塑造价值观念,传授伦理道德准则,引导信徒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提供心理慰藉,为人们提供情感支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给予心灵上的安慰。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特定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艺术、习俗等。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宗教仪式和教义传播和平共处的理念,减少暴力冲突的可能性。界限是:尊重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自由,不应强制推行某一特定信仰体系。不得干涉政治决策过程,保持政教分离原则。避免利用宗教名义进行非法活动,如极端主义宣传或恐怖主义行为。
文章强调了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其中任何一方过于强势或弱势,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衡。例如,历史上某些时期由于政府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了“巫教—蛮族英雄内殖民时代”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世俗公地—自组织社会—精神公地”结构;而现代社会中如果忽视精神公地的作用,则容易造成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问题。此外,作者还指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如经济调控),必须考虑到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而不是孤立看待某一个方面。例如,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如果忽略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能会带来长期负面后果。因此,理想的治理模式应当是在消极自由(个人权利不受干涉)和积极自由(精神信仰和行动的能力)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并确保政府、社会和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不至于引发剧烈冲突。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明是从文化中筛选出来的部分,它不仅包含了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因此,“主体性的文明”不仅仅是一系列活动的结果,更是经过选择和评价后留下的精华。换句话说,文明是那些能够真正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积淀。 “幽玄”在这一框架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描述了文明演进过程中复杂的边界和路径,尤其是在决定哪些文化现象可以被纳入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幽玄的概念提醒我们,文明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曲折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互动和选择。文明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多样性。不同的选择和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反映了文明发展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有利于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元素将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文明的一部分。
该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标准来区分文化和文明,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哪些文化现象真正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突出了文明作为价值判断的结果,而不是所有文化的简单累积。对于工科背景的人来说,理解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在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中保持正确的方向,确保新技术和新政策不仅高效实用,而且符合人类全面发展的长远利益。但现实中文化与文明之间的界限模糊。实际上,很多文化现象虽然暂时不符合文明的标准,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文明的一部分。此外,“幽玄”的概念虽然富有哲理,但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可能不够直观,需要更多的解释和实例支持。进一步可探索更多具体的历史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尝试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明比较研究中。同时,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探讨现代社会条件下文明与文化的新特征和发展趋势。此外,还可以深入讨论如何在实际操作层面实现从文化到文明的转化,例如通过教育、政策制定等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