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张青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把摊子搞烂很容易,但要重新再补好就难了。”这句充满人生智慧的警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福能东方这家上市公司的命运。

曾几何时,福能东方凭借一桩桩资本运作的成功,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明星企业,但随着创始人郭景松的“艺术性套现”与企业的剧烈变动,这家公司逐渐陷入了困境。

而国资接盘后,五年的努力不仅未能重振旗鼓,反而将这张“烂摊子”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福能东方的故事,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典型的“烂摊子”案例。

它涉及的是创始人如何通过资本游戏获取个人财富,同时也揭示了国资在资本市场上的重生困境。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如何在资本市场上做成一桩生意,却遗留了数不清的亏损和沉淀,最终需要国资为其收拾残局。

创始人的“资本游戏

福能东方的故事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郭景松,刚刚从衡阳探矿机械厂转到广东顺德德堡印刷机械厂担任副厂长。

彼时的中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充满了无数机会。正是那时,郭景松看到了印刷机械行业的巨大潜力,并迅速从“德堡”厂跳槽,和妻子张晓玲一起创业,成立了松德股份(即福能东方的前身)。

松德股份从一开始便与德国海德堡等国际知名品牌展开了激烈竞争,依靠性价比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作为一名机械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郭景松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他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凭借多项自研技术和发明,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奖励一等奖,公司的业务也迅速扩展。

然而,资本市场的高回报和高风险始终如影随形。2011年,松德股份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郭景松也进入了资本市场的“游戏圈”。从那时起,资本的运作便成为了他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市场的资源,他开始了频繁的收购与整合。

从“智慧松德”到亏损

2015年,郭景松通过收购自动化设备公司将松德股份更名为“智慧松德”,并迅速拓展了公司的业务版图。

然而,收购的溢价太高,后来的业绩并没有如股价那般飙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亏损。2018年,公司被迫计提商誉损失,导致当年巨亏8亿。

更为致命的是,郭景松的资本游戏在这一年开始走向了死胡同。为了逃避亏损,郭景松夫妇于2018年底将控制权交给了佛山国资。

2019年1月,国资成为了智慧松德的实际控制人,而郭景松夫妇则套现数亿元。可以说,郭景松的资本操作成功完成了一次自我“套现”——把公司和资产抛给国资的同时,他从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国资的“救市”挣扎

福能东方的困境,远远超出了国资的预期。

根据公司的财报,2019年到2023年,福能东方的未分配利润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尤其是2023年,亏损进一步加剧。

国资入主后,虽然注入了锂电池装备制造这一新业务,但在逐年亏损的压力下,这一业务的成绩依旧微乎其微。

更为严峻的是,福能东方在2023年年底不得不将郭景松收购来的亏损业务挂牌出售,这一交易,标志着国资的“救市”彻底失败。

虽然国资通过出售部分资产、调整业务结构来减少亏损,但难以弥补前期巨额投入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福能东方的长期亏损让公司陷入了无力分红的困境,股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股价徘徊在低谷,无法获得任何实际收益。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也因此大幅下滑,股东们对未来的信心逐渐丧失。

在这一系列的资本游戏中,郭景松夫妇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可以说,郭景松的操作是一种典型的“资本转圈”模式:通过资本市场获取短期收益,而将长期的亏损和风险留给了国资及股东。换句话说,郭景松不仅实现了财富自由,还通过资本的运作,成功“避雷”了潜在的财务危机,而国资则继续承担着其遗留下的巨额亏损。

福能东方的“再生”

尽管国资接盘后的5年,福能东方的前景依旧扑朔迷离,但对于这家公司来说,未来依然有转机。中国的锂电池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且快速发展的行业,依然充满潜力。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崛起,福能东方如果能借助这一趋势,推动锂电池装备制造业务的快速发展,或许能够迎来新的生机。

但前提是,福能东方需要彻底摆脱此前的资本运作困境,专注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而非再度陷入资本博弈的泥淖中。

在这条艰难的复兴之路上,国资是否能够以更加稳健的姿态推动公司发展,成为未来的关键。

福能东方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资本市场中,企业家如何通过资本运作获取短期利益,同时也提醒了投资者,在追逐短期资本回报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可预测的未来。

国资接盘后,虽努力补救,但面对不断亏损的局面,福能东方仍旧没有走出“烂摊子”的阴影。作为一个行业的旁观者,我们只能期待,福能东方能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真正完成产业的蜕变,迎来属于自己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