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鸣
月初周末,我和几个朋友到澳门会友,开车走港珠澳大桥。虽然已经入冬,但天气一点不冷,车行大约四十分钟,遥望碧海蓝天,赏心悦目。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乘车经过这座大桥。二○一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午,我坐在中央电视总台新闻直播室,以香港特邀评论员身份和主播一起直播这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跨海大桥通车仪式,国家领导人亲临剪彩,举世瞩目。第一次看到央视记者航拍大桥的全景,宛若沧浪大海上的一条巨龙,感觉非常震撼,又以作为当代中国人而深感自豪。从那以后,每次经过这座大桥,都感到特别亲切。
司机叫车上各人拿出证件准备过关,把沉浸在回忆中的我拉回现实。自从实施港车北上措施之后,大桥的车流大增,单日出入境车次不断创新高,节假日甚至出现堵车的现象,那天去珠海自驾游的港车很多。澳门的口岸很大很有气派,不用花很长时间排队。我们的车没有澳门车牌,只能在口岸转乘澳门朋友的车,过程尚算顺利。我心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什么时候可以不用挂三个车牌而在三地畅通无阻呢。
未有港珠澳大桥之前,民众往返港澳两地只有搭喷射船一途(载客直升机太贵,不能算公共交通工具)。一到周末假期,“过大海”的香港人很多,信德中心的喷射船售票处经常要排队。遇上风浪较大的天气,一小时的海上航程一点也不轻松,我几乎每次搭港澳喷射船都头晕,常常见到有人晕船呕吐,非常狼狈。
港珠澳大桥不仅改变澳门和香港的联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更是澳门迈进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以前港人“过大海”,一出码头,十有八九是直奔娱乐场。回归前和回归初期,澳门年轻人的就业出路很窄,大部分都去了赌场或与娱乐业有关的行业,其他行业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回归前澳门的经济和城市面貌,与今日相差十万八千里。
记得九七香港回归那一年,某个周末和家人去澳门,内地驻澳机构的朋友带我们到处逛逛,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就是葡京,因为中资机构的人员受纪律限制不能进入赌场,我们只在外面看看。其他地方,连现在每天游人如鲫的大三巴一带,当年也很冷清。市区小而窄的街道,可以慢慢散步。下午到位于路环的威斯汀酒店喝咖啡,游客很少,海风吹来带一点咸味,非常惬意,这里差不多是当时澳门最豪华的地方。回归前的澳门宁静朴素,但经济落后,失业率高,与一海之隔的香港国际大都市,相距太远。
澳门回归后,每次“过大海”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景色,可以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概括,短短二十五年,澳门的人均GDP在世界各国及地区排名中已经跃升至第二,仅次于卢森堡。“澳门奇迹”,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现在的澳门,已然成为世界级城市,除了人均GDP,连人均居住面积也超越香港,十五年免费教育,比香港多三年。最重要的变化是,近年澳门经济突破一业独大的框框,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除了美轮美奂的超级豪华娱乐城,还有文化购物休闲度假等等各种设施,多个世界非遗景点、澳门特色的葡国菜,都成为澳门名片。澳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1+4”发展方向,除了发展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还大力发展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科技、会展贸易及文化体育等产业,让年轻人的出路有了更多选择。
阿Ben在香港出生澳门长大,留学新加坡和美国,是新一代澳门“海归”,他告诉我们,正在经营一个无土种菜农场,主要供应当地酒店,“有机蔬菜是未来餐桌上的主流”,年轻人充满信心说。无土种菜对于面积只有三十三平方公里的澳门,意义远不止是环保概念。在澳门种植取得成功之后,他开始到内地云南等地扩大生产规模,还打算发展蔬菜零食,让儿童少吃薯条。在阿Ben身上可以看到,新一代澳门人不再独沽一味涌进娱乐行业,而是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当晚经港珠澳大桥回港,车流比白天少一些,回望灯火阑珊处,突然想起,即将迎来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的大日子。四分之一世纪,历史长河一瞬间,而对于每一个澳门人,真切地感受这一切来之不易。谨以这篇短文,祝福澳门明天更美好。
热门跟贴